第6部分(第1/4 頁)
錚 �
……看著新聞喧騰一時,過了注目期也不見有什麼人被捉,大概又變成了政府口中“宣示”但不執行的另一條“名存實亡”的法規;當相關業者大部分又恢復常態,業界中“容忍”、“逃避”與“僥倖”之心瀰漫時,這議題也就消弭於無形間了。
哪曉得……唉唉,她聽見出版社傳來的訊息時,腦中第一個想法是“為什麼是我?”、“天底下比我更誇張的書,還有很多、很多好嗎?”、“我的書會嚴重汙染青少年的身心,那什麼書才不會汙染到他們?是健康教育課本,還是水滸傳裡的強盜?”
後來她仔細想想,便知道問題不在於她寫了什麼東西,問題在於誰想要找麻煩的話,任何書都可以輕易地被冠上“色情”或“暴力”的罪名。
沒有人的書能夠乾淨,即使童話也有殘酷的一面。白雪公主的後母不壞嗎?當壞人接受血腥懲罰讓小孩拍手叫好的同時,背後是否也存在著另一種殘忍?
梓旻還記得小時候看《灰姑娘》時,裡面有一幕場景讓她連作了十幾天惡夢。裡面描述灰姑娘的姐姐為了套上那雙玻璃鞋,不惜拿菜刀砍下自己的後腳跟。然後書上描寫著,從腳跟處滲出來的血,溢位了玻璃鞋,讓王子發現不對勁。
“它”又教育了小孩子什麼?
是姐姐的貪婪,所以讓她失去自己的腳跟?
抑或壞人便不是人,壞人的血管裡流的不是血,所以無所謂。壞人理應被打死、被踹死、流血至死也無妨的血腥?
這兩種思考模式,如果家長沒有負起責任導正,那麼孩子即便看的是“灰姑娘”,也一樣會變成另一種“有犯罪可能”的成人。無論是好人或壞人,不知道該珍惜生命的孩子,也不會珍惜別人的生命,不是嗎?
世界上的“是非”,不是像童話故事那樣單純簡單、黑白對錯都能一一指出的。
更多時候,社會是充滿灰色的地帶。
為了治療生病的孩子,一個母親可能去搶劫他人。
一名立委,為了推動自己的法案,可能必須與反對黨攜手合作。
販賣藥品的廠商,不得不與醫生套交情,好讓自己的藥品賣得出去。套交情的代價,或許就是犧牲了藥品的品質。
以上這些狀況,難道要等到孩子的思考模式都定型了,才讓他去理解?
“單純”、“純潔”地長大後,這些孩子會不會成為另一種“不把其它人當成人看”、“凡擋我路者,死”的直線、硬式、非黑即白的思想暴力份子呢?
不過這些問題,大概那些家長都不會關心吧?
教育是國家的事、是老師的事,如果老師都教不好,誰能教得好?家長們心中關心的,恐怕是──上司的臉色,遠勝於陪家中的孩子看一本書、聊一聊書中的情節吧!
其實任何的分級制度都不能取代家長的重要性。
電視不是分級了嗎?電影不是分級了嗎?現在出版品也分級了,但是這樣子,家裡的孩子個個都變成天使了嗎?是否家庭就沒有了暴力,家長就沒了嘆息,孩子就能無憂無慮地笑著成長?
梓旻長長一嘆。
電梯的空間,是人與人最微妙的距離。
背靠著冰冷的壁面,屁股坐在硬邦邦的塑膠地板上,想要入睡真是件難上加難的事。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佳築只好儘量去思考自己手邊還在處理的議案。通常這種時候他都能集中精神,可是現在他的思緒卻不斷被咫尺之遙的她所幹擾。
在寧靜到只聽得見彼此呼吸聲的小空間裡,彷佛連對方在胡思亂想的腦子運轉聲都能聽見。就在這時,聽到了她一縷輕嘆。
佳築半蹙起眉頭。那聲嘆息有著太多壓抑,因而擾得他心煩意亂。
再怎麼說,他平常都是個“別人的事,我管他個屁”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但是此時此刻,兩人距離這麼近,他也不能裝作沒聽到……又或者,他現在是閒到不行了,才會如此反常?也罷。
他打破寂靜,開口說:“剛剛罵得不夠多嗎?還有什麼事想說的?”
“……沒有啊。”
他扯扯唇角。“嘆氣嘆得那麼大聲,不是故意在引起我注意嗎?”
“你這個人真的很那個耶!”
不知為何,雖沒辦法清楚看到她的表情,但佳築卻能勾勒出此刻她那張小臉漾滿紅暈的氣憤模樣。並且,對自己夠坦白的話,他也願意承認,她不是他見過最美的女人,但卻是表情最鮮活、直率的,讓人印象深刻。
他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