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認為已無法生存下去。但國防軍最終仍然勝利了。它與企圖摧毀這個國家的阿拉伯敵人展開猛烈鬥爭,並贏得壓倒性勝利。”
平均每十年,以色列國防軍就必須對付一次大規模的戰爭:1948年,建國戰爭,即第一次中東戰爭;1956年,西奈戰爭,即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六日戰爭”,即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贖罪日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1982年,黎巴嫩戰爭,即第五次中東戰爭。
中間還有接連不斷地“磨損戰”、“游擊戰”,包括現在的巴以衝突——阿克薩起義。這些戰爭,牽涉到是非曲直,顯然也並非都如國防軍所稱是“被迫”。但從戰爭結果看,以色列確實越戰越強,佔盡了優勢。
這種優勢的一個基本點,在於以色列獨特的兵役制度,簡單概括:全民皆兵。
以色列有兩支部隊,一是常備軍,一是預備役。根據以色列法律,以色列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男子必須入伍三年,女子必須入伍21個月。這是常備軍,約13萬人。也有例外,以色列猶太正統教徒不須服兵役,他們的職責,就是傳道。另外,以籍阿拉伯人也不能服兵役,他們是以色列公民,但卻被軍隊拒於門外,以色列人擔心,他們身在曹營心在漢,一旦讓他們擁有武器,後果不堪設想。
除了常備軍外,所有未滿40歲的以色列復員男軍人,都被編入預備役,每年需入伍服役若干天。以色列國防軍資料介紹上就說:以色列人口很少,永遠不能組建一支龐大的軍隊,也不可能組建一支等同於一個阿拉伯大國的軍隊。為了滿足這種緊迫的安全需要,以色列尤其依靠預備役力量,在戰爭狀態,絕大多數人口都被徵召。
在緊急狀況下,只需72小時,以色列軍隊就可擴充至60萬人,佔以色列總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都是訓練有素。我在約旦河西岸採訪時,就多次看到腹部已有所隆起的老兵,擔任檢查站等盤查工作。不用問,他們都是預備役軍人。或許是年長的緣故,相對於年輕士兵的冷漠,老兵們態度要好許多,很少故意刁難人。
伊拉克戰爭期間,以色列情報分析,薩達姆很可能破釜沉舟,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軍方隨即徵召預備役。令行禁止,短短几個小時內,所有徵召之列的預備役士兵放下手中工作,到指定地方報到,表現出了極高的組織性和素質。我的幾位鄰居也在徵召之列,他們就表示,在保衛國家的問題上,不存在任何猶豫和考慮,因為國防不保,任何一個猶太人也將不保。
全民皆兵,使以色列軍隊和整個國家工業和民族融為一體,高新的民用技術可以迅速為軍隊所用,反之,軍隊技術轉化為民用,促進以色列出口工業;人員上的流動,使軍隊在國家佔有重要地位,為民眾所廣泛承認和支援。
奇襲,在不對稱戰爭中建奇功
為彌補數量少的不足,國防軍主要依靠超強的機動性、火力和情報取勝。其機動性,表現在大膽狡詐和隨機應變上。這當中有許多經典戰役,包括1982年以色列奇襲巴格達,炸燬伊拉克核設施。當時以色列軍隊需穿越約旦和沙特領空,一著不慎,進攻隊伍將可能陷入重圍而導致全軍覆沒。因而,以色列的空軍編隊,狡詐的裝扮成一架民航客機,騙過了阿拉伯的雷達哨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毀了伊拉克核設施。
19。無敵軍隊的背後(2)
奇襲,是以色列用兵一大特色。1967年“六日戰爭”時,以色列乘埃及士兵吃早餐之機,奇襲埃及空軍基地,一上午摧毀埃及300架飛機,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讓埃及空軍一蹶不振。
但在作戰中,起根本作用的,還是軍隊的作戰素質。1973年“贖罪日戰爭”,面對阿拉伯聯軍的突然襲擊,只有488架戰機的以色列倉促應戰,但最終以色列仍以120:451的比例打敗了擁有千架飛機的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的空軍,擊毀擊落335架敵機,自己只損失了6架,傷亡比例達到1:56。
1982年黎巴嫩戰爭,在時任國防部長的沙龍直接指揮下,為解除北方威脅,以色列空軍奇襲黎巴嫩貝卡山谷的敘利亞導彈基地,六分鐘時間,以色列完全摧毀了敘利亞花了十年時間、20億美元建立的19個導彈連,摧毀228枚當時最先進的蘇制薩姆…6導彈。敘利亞60架米格戰機隨後升空迎戰,遭到以色列空軍痛擊,30架米格戰機被擊毀,以色列無一傷亡,取得全面勝利。
夜色降臨,敘利亞開始新的戰略部署,7個導彈連進駐貝卡谷地,不想這正在以色列軍方意料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