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巴勒斯坦。
矛盾產生了,而且牽涉到大是大非的問題。以色列部分的村長伊伯拉西說,起初以色列當局對他說,他們將在這個城鎮中間沿著“綠線”建牆。他拒絕了,請求以色列人將整個城市劃到以色列這邊,同時允許巴爾塔的巴勒斯坦居民在以色列境內工作和出行。以色列國防部支援他的觀點。
在“綠線”的另一邊,巴爾塔屬於巴勒斯坦部分的執政官卡山拒絕了以色列當局的建議:“以色列人總覺得他們是救世主。”他也不同意這樣的觀點:被圈在牆內意味著巴爾塔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一個巴勒斯坦人,擁有錢財或舒適的生活並不重要。”他說:“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擁有自由、民主和尊嚴……而要得到這些首先要做的事是結束以色列的佔領。”
許多巴勒斯坦人抱怨,隨著隔離牆的建立,他們既失去了“世世代代耕種的土地”,甚至“再也看不到日落了”。
巴勒斯坦人阿卜杜爾說,透過建造隔離牆,以色列現在奉行的是“3G”政策:通道(GATES)、警衛(GUARDS)、槍支(GUNS)。這實際和和平背道而馳。“和平意味著共存、合作,高牆帶來的是分裂,是在兩個鄰居間製造仇恨。”
說不盡的牆
千古以來,為防禦外敵,各國幾乎無一例外都“高築牆”。中國的萬里長城是頂峰,耶路撒冷老城完整的石頭城牆則是絕唱。
22。新“柏林牆”下的吶喊和眼淚(5)
但城牆依舊,昔人何在?
1961年8月13日,2萬多名東德士兵一夜間在東西柏林間建起一堵43公里長的高牆,隨後擴建成總長166公里的柏林牆。建造目的是阻止東德人向西移民。作為“鐵幕”的物質體現,這道牆成為冷戰的中心標誌物。建牆容易拆牆難。這堵高牆隨著兩德統一才於1989年11月9日被拆除。而德國東西部人們心中的“牆”又何時能夠拆除。
在朝鮮半島,全長248公里的非軍事區,將半島攔腰截斷。軍事分界線南北延伸兩公里的地區就是非軍事區,兩處合在一起寬四公里,但實際的寬度各個地點不盡一致,寬則十三四公里,窄的地方雙方哨所的距離僅有一點二公里左右。
這個在1953年停戰協議下建立起來的非軍事區內,埋藏有地雷,建有碉堡。軍事區兩側,則是世界上最密集的軍隊,雙方近200萬計程車兵、超過3。7萬名的美軍在這裡對峙。
牆阻擋著仇恨,牆更鬱積著仇恨。猶如地下的熔岩,在奔突,最終爆發,將人們吞噬。
在流淌著仇恨和鮮血的土地,我深深敬佩梅澤爾基布茲人的大度,尤其是村長里爾敢於為巴勒斯坦人請命的勇氣,畢竟,他同情的是自己的仇敵,有微詞的是自己的政府。
但誰也沒有想到,仇恨竟然把這樣的人吞噬了。在我採訪梅澤爾的三個月後,我依然可以清晰得記得這個日子,2002年11月10日。一個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闖進基布茲。
一位34歲的母親正在燈光下給兩個孩子講入睡前的故事,一個孩子4歲,叫Noam,一個孩子5歲,叫Matan。武裝分子闖進了房門,舉起了槍。兩個孩子嚇得馬上躲到了被子裡,母親竭盡全力擋住槍口,哀求著不要傷害孩子。
但一切都沒有用,低沉的槍聲從這個狹小的房間裡傳出。當人們趕到時,母親已經倒在了血泊中,她的身子橫臥在床上,床單下,則是兩個孩子,每人中一顆子彈,但卻是致命的,鮮血正不斷流出。
槍手繼續搜尋著目標。我所認識的村長里爾正在村內巡邏,他馬上前去檢視。反而被躲在黑暗中的兇手打了正著。一個有著和平思想的老人倒下了。然後又是一個人……在夜幕中,槍手安然逃逸。
我剛得到這個訊息,是抑制不住的震驚。襲擊在以色列是經常的事,但我沒想到他襲擊的是我採訪過的這個小小基布茲,而且因為和平主張最不應該受到攻擊的基布茲。還有那個村莊,我只能一遍一遍體會他最後與我握手告別時的邀請:“歡迎你再來我們基布茲,我們一定請你喝咖啡。”
而且,還有一位母親,兩個未成年的孩子。這位34歲的父親突然間一下失去三個親人,他悲痛欲絕。他說,他寧可自己死去。他也確實覺得自己已隨親人同時離去。
他拿起一個孩子的塑膠乳頭吸吮器:“我也不過是一個34歲的孩子,但現在我卻必須為我兩個孩子,為我全家祈禱。”
“我的兩個孩子,一個嘴裡含著吸吮器,一個拿在手裡,誰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