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個月前,李忠義老母病危,告辭海川回家探母。幾天前,海川聽人說,李忠義是八卦教義軍頭目,在滄州家中被清兵捕獲,就要問斬,於是火急火燎趕到滄州。海川來到滄州城裡,正遇上清兵欲斬師父。
董海川來到滄州郊外樹林時,天色已晚,一輪彎月沿著林梢飄然升起,在薄雲裡盤桓,顯得悽清蒼涼。他想到師父慘死,自己與師父相處的情景,愈覺淒涼恍惚,朦朧中倚著一株古槐進入夢鄉。
也不知過了幾個時辰,一股涼風把他襲醒。他想到夢中與師父相見,擁抱言歡,跟著談武藝,甚是快活,可此時師父已成刀下之鬼,只剩自己孤身一人,於是放聲痛哭起來,決意以死殉師。他解下腰帶,拴於槐樹幹上,又搬來一顆大石放在下面,把腰帶拴於脖頸之上,一咬牙,叫聲:“師父,我隨你去了!”一腳踢飛翔了大石,身子晃悠悠懸了起來。
正飄忽間,只覺眼前一顆飛石掠過,“撲通”一聲摔了下來。他甚覺納悶,四處尋看,見對面的一株古槐樹幹上笑吟吟坐著一位少女,悽悽月下,更覺玲瓏可愛。那女子正是白日滄州城裡酒樓上的那位小姐。
董海川問:“你是何人?怎麼老跟著我?”
女子笑道:“呂家有悲哀,飛攀尼觀松。燕翩清宴殿,落劍竟無聲。”
董海川道:“我不通文墨,你不要作詩跟我繞圈子,你為什麼用飛蝗石救我?”
女子鳳眼圓睜,眉毛一挑,冷笑道:”一個堂堂男子,年紀輕輕就如此輕生,太沒出息,死了還不如一堆糞土!”說罷,從樹上飄然跳下,遁進密林。
董海川轉念一想:這女子說得有理,我這樣無聲無息地死去,怎麼對得起父母和師父,可是如今怎麼辦呢?
他踉踉蹌蹌朝前走著,走了約摸三里,出了密林,來到一片亂墳崗子,忽聽前面有隱隱哭音。
他順著哭音尋去,只見在一個土丘後面,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正趴在一個新墳上痛哭。墳頭上插著一塊木牌,上寫“滄州李忠義之墓”。
董海川大吃一驚,忙問:“老人家,您是李教頭的什麼人?”
那老婦人正哭得傷心,看見一個陌生人,有些驚慌,但見董海川眉慈目善,不像歹人。於是顫巍巍手指墳頭說:“這是我兒之墓”。
董海川一聽,“撲通”一聲跪倒在老婦人面前。哭道:“師奶奶,我是董海川啊!”
老婦人一聽“董海川”三個字,踉蹌著爬起來,仔細把他端詳一陣兒,猛地把他摟到懷裡,淚如雨下。
老婦人把李忠義受難緣由對董海川一五一十地述了一遍。原來李忠義的祖先是李自成起義軍的軍官,清兵入關後,李忠義的祖先便隱姓埋名在滄州隱居。李忠義長大後志在滅清扶漢,參加了反清秘密組織天龍八卦教,他們平時以賣藝為名,發展教徒,預備起事。一年前,有人密告李忠義圖謀反清,李忠義託鄰居照料八旬老母,獨身浪跡鄉野,賣藝為生,聯絡教眾。他從文安縣返回滄州不幾天就清兵逮去了。
老婦人說到這裡,喟然長嘆道:“自從清兵入關後,漢人受盡屈辱,民心思反。忠義順科民意,立志反清,不愧是李家的忠義之人,今番壯烈而死,雖死猶榮。”
老婦人眼望朗月,撫摸著董海川的頭說:“那日夜裡,清兵突然包圍了我家,忠義從睡夢中驚醒,推醒我說:”娘啊,忠義沒有什麼可牽掛的,只是委屈了海川這徒兒,海川勇力過人,頭腦聰慧,若遇高師,很有前途,日後定能在武林嶄露頭角。你若遇見海川,讓他去山東泰山玉泉廟找一位叫郭濟元的武術大師,江湖人稱‘鐵柺道人’。”老婦人說到這裡,拉著董海川來到李忠義墓後的一塊大石頭前。
老婦人運一口氣,伸動雙臂,把這塊石頭輕輕搬到一邊。董海川暗暗稱奇,心想:這老婦人原來也有功夫,年逾古稀,竟然有這等氣力。
老婦人道:“你挖地五尺,便有一柄寶刀,喚做‘秋風落葉草’,削鐵如泥,是我家祖傳寶刀。祖先就用這柄寶刀隨李自成將軍南征北戰,如今這柄刀傳給你,望你能扶貧除惡。鐵柺道人見到這寶刀就會收你為徒的。”
董海川點點頭。老婦人端坐地上,正色道:“授刀!”
董海川便俯身用手挖土,挖了五尺來深,果然有一個布包。他拿起布包,開啟一看,果然有一柄寶刀,錚光瓦亮,寒氣逼人。刀柄上方清楚地刻著一行小字:秋風落葉草。
董海川用手撫摸寶刀,頓覺涼氣襲手,直透脊骨。這時,只聽“啊”的一聲。
第二回 郭濟元玉皇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