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跡。而此時他早已在摩洛哥,開始同埃及副總統託哈米會談了。託哈米轉達了薩達特總統的問候,並通告了總統同貝京會面的唯一條件是:以色列政府必須宣告,同意把已佔領的西奈半島還給埃及。
翌日,達揚出乎意料地出現在巴黎,但沒有發表任何宣告。數小時後,他飛往特拉維夫,晉見了貝京總理。9月18日,達揚乘坐一架飛往紐約的班機,準備去美國同夫人會合。當班機在蘇黎世的機場中途著陸時,達揚利用短暫的停留時間會晤了來自開羅的一名代表,向他轉達了貝京的承諾:以色列願意歸還西奈半島。這一資訊的傳遞,為兩個月後薩達特總統對耶路撒冷的歷史性訪問鋪平了道路。
1977年11月19日,埃及總統薩達特主動訪問了以色列,標誌著埃以兩國走上了和解的道路。
儘管摩薩德從一開始就參與了同埃及和解的全過程,但對於這些內幕卻一直秘而不宣。1980年,薩達特第二次訪問以色列,副總統託哈米陪同前往。在歡迎宴會開始前,霍菲與託哈米見面時候好像互不認識,只是象徵性地握了握手,甚至連頭都沒點以下。
當時在場的一位以色列電視臺記者,他完全瞭解正是這兩個人在摩洛哥的秘密會晤,發起了中東和平程序。他用肘輕輕碰了一下霍菲,悄聲說道:“不用裝腔作勢了,這已經載入史冊了。”
霍菲領導摩薩德進行秘密和平外交的同時,也進行著反恐怖主義鬥爭,而後者則在非洲的縱深地區達到了成功的頂點。
1976年6月27日,兩名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的成員和兩名西德“都市游擊隊員”劫持了一架法航客機。恐怖分子最後將飛機降落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飛機上共有二百五十多名乘客,但是全副武裝的恐怖分子卻從中挑選了以色列人和猶太人作為人質,而將其餘的乘客釋放了。
為了營救人質,摩薩德策劃了史無前例的“霹靂行動”。1976年7月3日夜晚,空軍的3架“大力神”運輸機載著幾十名“塞雷特”突擊隊員,在飛2000公里後悄無聲息地降落在該機場。幾分鐘後,突擊隊員立即衝進了旅客候機室,幹掉了全部恐怖分子,救出了人質。
摩薩德的首腦們(11)
這是一次令人驚愕的成功。儘管它與1972年特拉維夫盧德機場的營救行動極為相似,但行動卻更大膽,奔襲距離更遠,並且是在敵國作戰。以色列特工突襲烏干達的成功,恰恰發生在美國國慶節(7月4日)的前一天晚上。全世界都在為這次輝煌的成就而轟動,以至於美國建國200週年的紀念活動也顯得黯然失色。
在這一時期,摩薩德還密切關注著伊拉克人的核工程計劃。
1978年,摩薩德利用美人計成功地獲取了伊拉克核機密,隨後先是派特工去法國炸燬了為伊拉克生產的核反應堆,又為以色列空軍提供了準確情報,使之一舉將伊拉克建設中的大型核反應堆“塔穆茲1號”夷為平地。這一行動的成功,使以色列繼續成為中東唯一的核國家。
霍菲在摩薩德局長任期內所作的最後一件大事,是與黎巴嫩長槍黨民兵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關係。黎巴嫩是以色列北面的鄰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起了軍事基地,用以色列的話說,是“一個恐怖主義的國中之國”。巴解組織對以軍的炮擊和對以色列邊境的騷擾令以色列極為惱火,於是,以色列採取了“以夷制夷”的方略。
黎巴嫩是中東阿拉伯各國中唯一不將###教作為國教的國家,因為該國只有51%人信仰###教,而49%的人則信仰基督教。黎巴嫩的穆斯林及境內的巴勒斯坦人,與基督教派之間長期處於對峙的狀態。於是,為共同對付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阿曼)自1974年起,就與黎巴嫩最大的基督教民兵組織——長槍黨保持著密切的聯絡。
1981年,貝京再次當選以色列總理後,命令霍菲擴大並加強同長槍黨的聯絡,而作為以色列最好戰的國防部長沙龍則走得更遠,一直策劃著與長槍黨聯手,試圖將聚集在黎巴嫩的巴解組織一舉殲滅。以色列陸軍和空軍也摩拳擦掌,期待著採取報復行動。
摩薩德最初反對軍事冒險行動,認為這將導致以色列軍隊直接面對駐紮在黎巴嫩的敘利亞軍隊。但沙龍堅持認為,這一行動將會改變歷史的程序。令人奇怪的是,一直同沙龍唱反調的霍菲局長,最後竟然同意了沙龍的觀點。
1982年6月3日,以色利駐倫敦大使在出席一次外交宴會後,遭到巴勒斯坦人的伏擊,成了終身殘廢。這一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