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部分(第4/4 頁)
民族自信;可以說是一個災難性打擊。
最初的漢族,便是一個非常尚武的民族,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
漢族的主體。歷經夏商周三代,於春秋戰國時代逐漸成型,秦漢的真正統一。也基本宣告漢族作為民族的初步形成。
那個時期,就連儒家弟子,都要腰佩長劍,在宴席之上舞劍助興更是常事。
秦的統一使中國的武力達到了一個高峰時期。短短十五年裡。秦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戰無不勝。大將蒙恬率三十萬鐵騎與匈奴騎兵硬碰硬,一仗打下來,匈奴兩胡屍橫草原,遠遁大漠戈壁的深處,數十年不敢露頭。
漢朝的對外反擊戰,雖然不如秦朝酣暢淋漓。但是依然讓人血脈賁張。“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壯士情懷千古之後。依然令人神往。
漢的統一和強盛,加上軍事的巨大勝利,使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達到了高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豪言壯語,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而在前世,即使到了戰亂紛紛的三國時期,曹操北征烏桓、諸葛亮平定西南、孫權開發嶺南也都取得了勝利。
隨後歷經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和“五胡亂華”的動~亂,漢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是由於尚武之風未滅和強烈的自信,最終實現了隋唐的大一統。
唐朝貞觀至開元時期,對突厥,高麗的不斷勝利,使民族自信心達到了頂峰。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正式這種極度自信的寫照。
然而物極必反。隋唐光輝的頂峰,也就是下滑的開始。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中華民族自信心由頂峰開始下滑的起點。那一次,漢族人第一次看到了自己軍事上的無能,而且實在經濟極度強盛時期。
這種打擊是嚴重的,自此以後,漢族再也沒有取得過對周邊民族大規模戰爭的全勝。
宋朝的建立,非但沒有扭轉這種頹勢,反而加速了尚武精神和民族自信的下滑。為了維護自己偷來的政權,宋朝統治者借鑑了漢唐尚武導致諸侯、藩鎮的坐大,中央政權的架空倒臺的教訓,矯枉過正的實行了重文輕武,將兵分離的政策。空有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極度低下,對周邊民族長期被動挨打,一次次打擊了本已處於下滑期的民族自信心。
在思想上,宋朝推行程朱理學,完善科舉制度,進一步削弱了民間的尚武之風。但是,畢竟幾千年的習俗不會一朝一夕消亡,我們在宋朝還是可以找到許多血性勇武的漢子,取得過多次區域性戰役規模的勝利。
元朝的征服,對漢族的尚武精神和民族自信,可以說是一個災難性打擊。漢族第一次被異族完整統治八十餘年,第一次淪為下等人,第一次被完全剝奪了尚武的習俗。
八十年完全可以改變一個習俗,從此漢族的習武之風日衰,一直到王宇穿越的時候,都沒能恢復。
明朝最終沒有取得對蒙元的徹底勝利,蒙古人是全師撤退到草原的。明朝基本繼承了宋朝的文人至上和程朱理學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