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胄了,後金的甲冑是棉甲,冬天穿上去連棉襖都省了,可盛夏一穿就要命了,盛夏時節披一件厚厚的棉襖去練一套跑步、攀巖、擊劍、徒手搏鬥、射箭五項全能,那肯定是要中暑的,脫了吧又沒了防彈衣,城牆上火器一輪招呼,估計不死也得重傷,所以戰鬥力銳減,於是就撤了,沒他袁巡撫什麼事兒。
--------------------------------
'1'【《閻崇年著《袁崇煥傳》》
'2'【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
'3'【《明熹宗實錄》卷八十四】
'4'【《明熹宗實錄》卷八十四】
'5'【《明熹宗實錄》卷八十四“甲申遼東巡撫袁崇煥題:奴圍錦州甚嚴,關外精兵盡在前鋒,今為賊攔斷兩處,夷以累勝之勢,而我積弱之餘,十年以來站立不定者,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繫,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
'6'【《明熹宗實錄》卷八十四】
'7'【《明熹宗實錄》卷八十四】
第九章 古戰版馬奇諾防線
袁巡撫關於錦州戰守的那番感言和解釋,實在有些讓人窩火,因為偌大的遼東鎮,連綿幾百裡的防線,十幾萬人馬,可一打起仗來,卻連個就地自保、相互應援都困難,朝廷每年貼五六百萬兩銀子進去,就換來個隨時都得去救援的效果,也算倒黴到家了,而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則是孫老師的“主兵屯田”。
一旦實行“主兵屯田”,那就得人隨地走,屯田嘛,耕地、犁地、收割、晾曬的,什麼都要圖個就近,所以駐防的城池、臺、堡都比較分散,跟客兵大不一樣,客兵可以駐紮在一起,不會因為屯田而分散,因此客兵宜駐一道邊牆,而主兵則多分散於一大票臺堡、要塞。
整個遼東鎮實行“主兵屯田”以後,在關外的兵力,雖說沒有十萬也有八萬,但都比較分散,山海關、前屯、寧遠、錦州等等,這麼一分,好比紮成了幾節香腸,每一節都比較小,而皇太極一次來個幾萬人,比每一節都強,所以來去自如,誰也不怕。
此外,諸如前屯、寧遠、錦州這些駐紮了兩三萬多人的要塞,即便是出擊,那也不敢全出去,因為還要守城,所以機動力量少之又少,滿桂由前屯馳援錦州,能帶一萬多人到寧遠,那已經很夠意思了,可惜若再去錦州,那還是寡不敵眾。
說到底,孫大人“主兵屯田”的結果,是必然導致兵力過於分散,因此敵人來了只能乾瞪眼,所以這“關寧錦防線”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將整個遼東鎮的軍力,自行分割開來,擺成一串糖葫蘆,不僅形成不了有規模的出擊,而且還方便敵軍一個個的分割消滅。另外,主兵被分散成這樣,要想大舉進攻也是不可能的,想讓拖家帶口的主兵,走出城堡去大舉出擊,遠征後金老巢並不現實,所以運用“主兵屯田”是解決不了遼東的問題。
相比之下,王同學的部署就有霸氣得多,八里鋪一道邊牆,讓山海關成為雄關天險,所有士兵都堆在這裡,出之能戰,守之能固,還不用費銀子去大修“四十七城堡”(外帶數百座臺),將來有條件了,猛然增添大量客兵,大舉進攻之時除少許守關外,其他的全都能帶出去打,也不用牽掛什麼罈罈罐罐的,可孫老師呢,就算真有十四萬主兵,但四十七城堡、數百座臺這麼一分,還能剩下多少?
綜上所述,孫閣老的“關寧錦防線”在遼東銀子是花海了去,可換來的卻是出擊成不了規模,全線自行分割等包圍,而一處被圍連應援都不能夠,空有十萬之眾,敵軍一來還要別鎮馳援,別說大舉進攻,就連自保都難……守遼四年,耗資幾千萬,卻混到這步田地,也算他孫老師幹砸鍋這一行特有本事了。
要說“關寧錦防線”都成這副慘相了,估計也該是到底了吧?說實話,我等草根也希望這是底了,畢竟人家老孫頭扛著鋤頭幹了四年屯田,一把年紀的,也不容易,但很可惜的是,必須遺憾的告訴大家,這非但還不是底,而且底下那一層還更慘不忍睹。
前文曾提到過孫老師、袁縣令守遼方略中,戰略、戰術兩個層面有問題。從戰略上看,其鉅額消耗達到了禍國殃民的效果;從戰術上講,其主兵屯田、四十七城堡所擺出的,是一副等著被分割消滅的佈局。其實,無論是誰若在戰略、戰術兩個層面都廢了,那也該算是廢柴到家了吧,換了別人或許也差不多了,可是對於孫老師、袁縣令二人來講那還沒有,因為差了一個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