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1/4 頁)
張瑄微微笑著,向李亨投過暗示的一瞥。這事兒必須要有楊國忠的配合,要不然,離開了大唐朝臣的支援,李亨監國就空有其名無有其實。
李亨心領神會,起身向楊國忠拱了拱手,“楊相,貴妃娘娘乃是本宮之母,他日本宮登基,必冊封娘娘為皇太后,絕不食言。”
“楊相主持朝政多年,本宮甚為倚重。本宮這個監國,其實不過是空有其名,大唐朝廷真正離不開的還是楊相和諸位朝臣。”
李亨這話就算是比較直白了。
再提冊封楊玉環為皇太后,表明了繼續關照和扶持楊家的態度。而繼續倚重楊國忠料理朝政,又保住了楊國忠個人的權勢。
而這也正是楊國忠所需要的。
楊國忠哈哈笑著,“承蒙殿下看重,國忠愧不敢當。”
“既如此,以國忠看來,事不宜遲,今日就讓陛下下詔公佈太子殿下監國,然後明日早朝會,殿下以監國出席吧。”
深夜。皇帝冊封太子李亨監國的詔書頒佈。這個訊息在楊國忠、高力士和張瑄三人的合力操控下,很快就最大程度地傳達了下去。
很多長安官僚權貴一夜醒來,突然聽說皇帝退居興慶宮養病太子監國的訊息,大吃一驚。
當日的早朝會上,高力士親自相陪李亨出現,在空置的龍椅之下設定了一把座椅。而張瑄和楊國忠這一文一武“一唱一和”,滿朝文武和李氏皇族中人這才醒悟過來,看來太子李亨已經得到了這三位的鼎力支援這大唐朝廷的天,似乎要變了。
至於皇帝,真的是養病還是其他什麼狀況,自然引起了眾人的背後猜測和議論紛紛。
猜測和議論是正常的。但對於李亨來說,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的背後有張瑄和楊國忠全力支援,在這長安城裡,沒有人能翻騰起風龘波來。
監國之後,李亨一掃往日的頹勢,日日召開早朝會與滿朝文武議政,諸事親力親為,對臣下態度溫和,漸漸就樹立起屬於自己的威信來
很多人這才驀然發現和覺得:原來太子殿下也不是一無是處,當是一個勤政愛民之君!
時間轉瞬即逝。在天寶十二載的春節來臨之前,封常清、顏真卿兩人終於還是趕進京來,準備接受冊封。而在此之前,在張瑄和楊國忠的大力支援下,李亨代表皇帝向全國頒佈“削藩合併設立八大都督府昭,”將暗中進行的“削藩合併之策”轉化為官方的正式行動。
“安西、北庭事關大唐邊防,保持不變;將河東一部、隴右一部、朔方一部劃歸河西,設立河西大都督府;隴右與朔方餘部併為一體,設立隴朔大都督府;將平盧一部劃歸渤海大都督府,將河東一部劃出,與河南、東都諸州禁衛軍合併,設立河南大都督府,拱衛京師;河東、平盧、范陽三鎮餘部合併,設立範陽大都督府;將山南、嶺南一部併入劍南,設立劍存大都督府。”
這是李亨監國之後的第一個面向全國地方衙門和藩鎮勢力頒佈的詔書,以監國太子李亨的名義。
東宮正殿。
李亨監國之後,宴請朝臣以及其他不適宜在朝會上商議的國策大計,都改在東宮的正殿舉行。
楊錡、封常清、顏真卿、哥舒翰、程千里、安思順六人進殿歸坐。
封常清和顏真卿這兩人風塵僕僕奉旨進京,卻沒有見到皇帝,心裡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哥舒翰、程千里和安思順進京述職,要在年後才能返回各自藩鎮履職一至於會不會被重新調整任職,他們自己也拿不準。
畢竟,原先的十大藩鎮縮減合併為八大都督府。
安祿山倉皇逃離長安,皇帝也沒有加以處罰。但朝廷卻旋即推行了削藩合併令—一安思順覺得,這幾乎是針對安氏來的,因此,安思順心裡也不是那麼舒服。
六人各懷心事,各自默然不語,殿中氣氛異樣的壓抑和沉悶。
不多時,楊國忠昂首闊步走進殿中,眾人起身問安,他矜持地笑著,與眾人打著招呼,然後大模大樣地坐在了左側的首位上。
殿外,李亨走上臺階,微微有些遲疑。
張瑄在身後輕輕道,“殿下如今乃是大唐監國,形同陛下,萬萬不可瞻前顧後,失了天子威嚴!”
李亨微微有些汗顏,默然點頭,然後定了定神,大踏步進了大殿。張瑄神清氣朗,緊隨其後。
李亨平視前方,面帶從容的微笑。
楊國忠率先起身來,與楊錡六人躬身拜了下去,“臣等,拜見監國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