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閉上眼搭一列精神輕軌靜靜地祈禱和冥想,彷彿他們從未離去。
今天,我反覆翻閱著自己的相簿。霎時,一張照片把我的眼神留住了,久久沒有移開。這是我與周恩來總理的親侄女周秉德先生的合影。也是在一年前的這個時候,聽秉德老師聊她伯父。她最後還送我一幅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伯父周恩來少年語。”我至今珍藏著。
看著照片和題字,我思緒浮動。
偏激一點來講,紀念領袖總與政治、歷史掛勾,與社會、國家牽連,與教育、書本結合,卻越來越同大眾取向不符,同人情冷暖無關,同個人興趣相逆。尤其我們這個年代這輩人,聽起來似乎還有點搞笑。除非特定時間場合有指令下達,有上級帶領,一夥夥貌合神離的人們才會為完成任務而走走形式,僅此而已。這就陷入了悖論:官方風風火火,個人卻斷不會為這樣一個與自身非親非故又早已遠去的靈魂費時勞神,偉人被冰凍冷藏在精神疆域之外,高處不勝寒。因為大家只記得他是一名將軍、一個首長、一位元勳、一代功臣,卻忽視了他可能同時是一個丈夫、一位父親、一個老人、某個家庭普通一分子……
聽著似乎有點矯情的“偽崇高”,但實不相瞞,恰恰是在清明這天看到這張照片並回憶起秉德老師同我講她伯父的情景,我才稍微思考得遠了一些,之前也是一張白紙。突然很想用自己不成熟的心智和隨意的個人方式去體悟周恩來總理,把偉大轉化成為平凡,將空洞還原為真實,在清明之際對這位老人捎去一份追思和緬懷,算作紀念吧。我閉上雙眼,先勻一勻呼吸。
無數鏡頭和照片開始在腦海中閃回,組接起來,恰似一部電影。
首先出現在腦中的是總理年輕時的“職業照”,應該是在黃埔軍校吧!一身戎裝,衣角潔淨規整,皮質吊帶緊束身型造就挺拔朗健,眉宇之間英氣逼人,目光如炬似在千里之外。臉上笑容不多,於含蓄中韜光養晦。又一畫面展開:神采飛揚、眉宇玲瓏、嘴帶微笑。那份精緻、安定、優雅躍然紙上,一個名副其實的氣質型老帥哥。這兩幅特寫相隔幾十年,半生歲月的奧妙寓於其間,一段生命延續如此令人遐想,總理肯定活得從容不迫、氣定神閒、舉重若輕。
第二組跳出的鏡頭是總理在吃飯。他手裡端著一個很大很普通的搪瓷碗,吃得又快又香,一副心滿意足的享受狀,似乎還能發現嘴角一滴小油。這分明就是在我們身邊的鄰家爺爺嘛!霎時,有股強烈的想鑽進照片的衝動拉著他的手說:“爺爺您慢點吃,慢點吃……”還有總理同大家聯歡的情形,一群人圍繞在他身邊,攝影師定格住了他的笑,那麼真、那麼釋然、那麼不設防。像少女,像小孩,單純而極具親和力。我一直認為,周總理是中國集男女氣質於一身最淋漓最完美的人。
又轉到一個震撼人心的鏡頭:他剛下飛機,走在外國的地面上,氣氛有點緊張,有點凝重,風吹起了總理大衣一角,他表情莊重,一手插兜,一手低低地舉著,步伐勻停,顯得瀟灑冷靜又不失尊嚴。總理就這樣幾十年遊走在世界各地重要外交場合和國際政治舞臺。多少劍拔弩張,多少談鋒倥傯,多少亦玄亦險,多少暗鬥明爭,他選擇了柔和與溫潤,選擇了大氣與幽默,選擇了不失原則的謙卑與隱忍,當然也選擇了睿智的方法與手腕!一壺濁酒邀對手,中外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txt小說上傳分享
清明無雨憶總理(2)
最後的這個畫面在我腦海中久久迴盪,揮之不去:病榻之上,食水不進,面容憔悴,那乾瘦剩骨的羸弱之軀簡直叫人揪心。工作人員拿來一枝筆一疊紙想幫他記錄最後的話,他若有所思,搖搖頭。
而後,一個孤單的身影漸行漸遠。
睜開眼,迴歸現實,一切照舊。崢嶸歲月已經過去,特殊年代不會再來,卸除政治,脫掉風華,一個普通而可敬可愛的老人正在遠方對著我們微笑。
我肯定,明天清明,不會下雨。
。。
我愛話劇(1)
前天,到朝陽區文化館TNT劇場看話劇《角兒》。
昨天,到中央戲劇學院逸夫劇場看話劇《最後一個男高音》。這是中戲應屆畢業生的畢業大戲,一個衝突不斷、矛盾重重的外國喜劇。我第一次看學生演戲,感覺真的不錯,畢竟是專業的啊!
剛接觸話劇是大一那年,到北兵馬司劇場觀看張廣天導演的音樂劇《風帝國》,演出場面竟然把我震呆了,激動得連看了兩場。自從有了那次難忘的經歷,我知道了原來戲劇可以透過冼煉的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