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3/4 頁)
事物矛盾對立統一的轉化有沒有止境呢?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標準。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正的可以轉化為反的,好事會變成壞事。
人之迷,其日固久。
對於這個正反轉化的規律,人們茫然無知已經很久了。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謙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聖人的行為就像方形有尖角而不會傷人,廉潔而不同流合汙,正直而不放肆,光明正大而不耀眼奪目。
筆者感悟
老子在這一段裡闡述了一箇中國人重要的唯物辯證法觀念“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與“福”的辨正關係,是中國人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哲學思想。所謂:“居安思危”、“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晴帶蓑衣飽帶乾糧”等等,這些常掛在中國人嘴邊的話語裡都蘊涵了這種哲學思想。時時提醒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頹廢。
列子《說符第八》裡有一個故事,宋國有一個三代專做好事的人,一向很平安。家裡的黑牛忽然生出了白牛犢來,就去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吉祥。不到一年,他的眼睛無故的瞎了。這時那黑牛又生了白牛犢,他就叫兒子去問孔子,孔子還說是吉祥。又過了一年,兒子的眼也無故瞎了。不久楚國來攻打宋國,所有的男人都要去服役作戰,大半都戰死了。只有這家父子都是瞎子,因而免役。等到戰爭結束之後,他們父子的眼睛都又醫好復明了。
人若有了這種認識,在得意的時候就不會太張狂,就不會使失意迅速到來。失意的時候也不必太憂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堅持努力,否極自然泰來。不管怎麼樣,都在鼓勵人們積極的、樂觀的、好好的面對人生。同時教導我們:“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樂,必顧其所敗。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
這些寶貴的道理和運用,不僅可能幫助我們個人的成功,對於社會,國家都是一樣有功效的。譬如,世界人類文明四大起源地的猶太、埃及、印度都曾被列強徵服,滅亡和佔領,以至文化斷絕。唯獨中國在大清光緒年間,幾乎被列強瓜分,而卻終於傲然獨存。
美國前國務卿,猶太名人基辛格在許多場合,都對中國當時運用“以夷制夷”政策的成功,讚不絕口。認為是中國人的智慧超群,起死回生的策略巧妙絕倫。所謂“以夷制夷”就是:讓列強“互相抵制”“互相平衡”,這也都是“低調”“弱勢”“柔和”的策略運用。反把自己抽身出來,在一邊“隔岸觀火”“坐山看虎鬥”。列強不是不要瓜分中國,因為一旦瓜分了,就可能引起他們之間的“世界大戰”,尤其不敢惹中國四萬萬五千萬的人民。在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沿海的老百姓紛紛自動組織了起來,對抗英國人,使得英國人損失極大,束手無措。當時流行說:中國老百姓怕兵,兵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與其推翻大清,不如維持現狀對大家更為有利,於是大清生存了下來。當時,慈禧老佛爺的說話是:“咱們豁著扔出去這塊骨頭,讓鬼子們去狗咬狗喀。”大清自《道光》以來,無日沒有內亂,無年沒有外患。幾個大起伏,耗到光緒年間,元氣殆盡,衰弱到了極點。列強掠取中國的興頭正是方興未艾,甚至八國聯軍來對付這樣的一個弱不經風的國家,卻滅亡不了她。否極泰來,現在中華民族復興,盛世即將來臨,春風在望,實在是得來不易啊。。 最好的txt下載網
宓子賤掣肘
宓子賤掣肘
魯國人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他曾有一段在魯國朝廷做官的經歷。後來,魯君派他去治理一個名叫亶父(danfu)的地方。他受命時心裡很不平靜。宓子賤擔心:到地方上做官,離國君甚遠,更容易遭到自己政治上的宿敵和官場小人的誹謗。假如魯君聽信了讒言,自己的政治抱負豈不是會落空?因此,他在臨行時想好了一個計策。宓子賤向魯君要了兩名副官,以備日後施用計謀之用。
宓子賤風塵僕僕地剛到亶父不久,該地的大小官吏都前往拜見。宓子賤叫兩個副官拿記事簿把參拜官員的名字登記下來,這兩人遵命而行。當兩個副官提筆書寫來者姓名的時候,宓子賤卻在一旁不斷地用手去拉扯他們的胳膊肘兒,使兩人寫的字一塌糊塗,不成樣子。等前來賀拜的人已經雲集殿堂,宓子賤突然舉起副官寫得亂糟糟的名冊,當眾把他們狠狠地鄙薄、訓斥了一頓。宓子賤故意滋事的做法使滿堂官員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兩個副官受了冤屈、侮辱,心裡非常惱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