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面聖,無疑是將自己的權利全部都交還給朝廷了,這也算是一種表忠心的手段。劉曄若能說服馬騰進京,那麼就等於完美的完成了皇帝所交派的任務了。
至於具體如何去做,劉軒沒有詢問,畢竟那說客的手段,除了要提前在胸中有個大概外,大多都是要看當時情況而臨場發揮,你眼下問的太詳細也是無用,所以還不如不問,好表達出自己對劉曄的信任。
所以接下來一段時間,劉軒問的都是劉曄以前都做過些什麼,在老家學習的時候有交了什麼好友,同時又問了問東南之地的一些風土人情,隨後又問了問那地方的政令施行的怎麼樣,當地人的生活情況又是怎麼一個樣?
一番胡天海地的閒扯之後,劉軒這才叫劉艾領劉曄下去,他自然不曉得,一離開宮門,劉曄就回頭瞧了瞧那高大的皇城宮門,輕輕感嘆了聲:“漢室中興有望。”
他這句話本來聲音極小,離得三步遠怕是就聽不到他有說話,但是劉艾就在身旁,加上劉艾這人旁的優點沒有,這耳朵卻是極為好使,聞言不免轉頭瞧來,暗自奇怪劉曄為何會有這般判斷?
因為自打劉曄進境,劉艾就對這個年輕人頗多關注,經常邀他過府飲宴,期間也談論了不少天下大事以及對政事的見解,當然劉艾也承認這種做法多少也是想要考校一下這個年輕人的才學。
最後的結論讓他很是開心,覺得這年輕人絕對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尤其還是劉氏中人,光武嫡派子孫,甚至劉艾覺得劉曄可以成為中興漢室的一代名臣。
同時,這般懷有大才之人,一般眼光也是頗高,雖然劉曄沒有直接評論過朝中諸公,但是劉艾還是能夠感覺到這個年輕人心中,無論是對於當朝三公還是對於目前手握實權的一些諸侯,評價都不是很高。
卻沒料到今日不過才與皇上聊了沒多久,就有了這麼高的評價,心中好奇下不免就追問了一番。
劉曄的回答倒也簡單:“陛下雄圖大志,而且又很是實際,適才所問雖然不甚起眼,所於治國有大用。”
畢竟你得先知道那地方的情況,究竟出了些什麼問題,才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
而且劉軒問他老家那邊,自然就是想要將朝廷的勢力擴充套件到那個地方——而在那之前,西北之地就不談了,關東諸侯也不可能輕易的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利,要對付的人可並不少。
劉軒會問那些,自然是對自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有著充足的信心。
當然若只是如此,他也不會覺得劉軒就是一個明君了,真正起決定因素的還是這段時間裡他親眼所見的一切。
劉曄來的這段時間裡,恰好趕上六部改革,人口清查以及大肆鼓勵耕種和開墾,在這麼一個混亂的時期和目前這種尷尬的環境,皇帝沒有一味的加強軍力,而是從民生著手,可見這位新君並非是個什麼都不懂的衝動之人。
而六部改革,也可以瞧出新君要收攏朝廷大權的意思——而只欽點了戶部侍郎一個職位,其它位置則讓朝中老臣選出,也看出來新君並不是那種急於求成,沉不住氣的人。他懂得適當的放手,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迴旋餘地,從這一點來看,這名年輕的天子已經是個合格的皇帝了。
但若只是如此,至多也就給漢王朝續上幾年命,苟延殘喘個十幾二十年罷了,接下來依舊免不了陷入大亂。
真正能讓劉軒得到劉曄看重的,還是劉軒對兵事的看重以及對現有不合理的軍備制度進行的改革——而且雷厲風行,絲毫不拖泥帶水。
這些事情綜合起來,劉曄才會給出這麼一個評價。
如果說一開始進京是因為朝廷徵辟,不好拒絕的話,此時他才真正的有要在朝廷中一展才學,匡扶漢室使得漢王朝重新崛起的想法。
這些話,他都沒有與劉艾說,畢竟這些話要是說出來,恐怕會惹得這位漢室宗親大大的不滿,可能還會惹來這位宗正的厭惡,劉曄雖然年輕但卻並非不通世故的人,這些話還是爛在肚子裡比較合適。
只是劉曄怕是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他這邊心中評價了劉軒一番,那邊劉軒也在評價劉曄。
“的確是人傑,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這等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劉軒笑了笑,對著旁邊的荀彧又說了句:“抽個時間與那劉子揚多聊聊,問問他識得不識得什麼有才學之人。”
荀彧聽到皇上這麼說,不免好笑道:“有才之人,哪裡這麼容易就遇到的?”
劉軒卻揮了揮手:“不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才學之人自身也是頗有傲氣,非同樣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