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討賊檄文,同時又想將其招進京師。
“這劉玄德究竟有何能耐?竟然能被陛下這般看重?”
對於皇帝的眼光,盧植沒有太多的認知,不過只從劉軒重用曹操、朱儁、皇甫嵩等人來看,天子用人頗為看重實際能力,那麼劉備被其看重,絕對是有什麼過人之處。至於那什麼漢室宗親的身份,不要說笑話了,皇帝會在乎那個嗎?
在腦袋裡轉了一大圈,最終依舊沒有什麼頭緒,但皇帝的話又不能不答,只得應了句:“此子頗為忠義。”
這也算一句正面評價了,畢竟劉備是他學生,皇帝詢問也不好在後面說自家學生壞話,何況黃巾之亂的時候,劉備能自發組建鄉勇並前來給自己這個當老師的助戰,忠義二字勉強倒也當得……
劉軒笑了笑,知道盧植估計也是不曉得怎麼說,所以他就沒有繼續在這個話題上糾纏,而是道:“卿乃劉玄德之師,便以老師的身份給其去一封信吧。同時朕也會下一道詔令,擇人將書信並詔令一併送去就是。”
如今劉備就在雒陽城下,離的不近但也不算遠,若快馬疾馳,用不了多少光景就可以一來一回。
盧植以為皇帝找他就是為了這事情,不過這對於他來說也不算壞事,而且自己的學生若真能做出一番成就來,他這個做老師的臉上也有光不是?
何況朝堂中的勢力組成中,師生身份可是最為牢不可破的同盟關係,盧植雖然不想做什麼權臣,但是幾經起伏,也讓他明白若手上沒點實力,就算你真心想為朝廷做點事情也做不了。
以前他的諸多學生,在接連幾次混亂中要麼死,要麼罷官要麼心灰意冷辭官回鄉,剩下的他也瞧出來非是能做事之人,劉備來了,好歹他也多個幫襯的人,有什麼大事也有個商量的物件。
但是他沒料到,劉軒下一句竟然是:“卿身為玄德之師,覺得以其之才,可擔何職?”
“這……”盧植張了張嘴,本來隨口想說任憑皇上決斷就好,但下一秒就明白過來皇帝這話是問他,劉備以後是在朝中呢,還是在外帶兵呢?
若是以前,這種問題毫無疑義,可是劉軒前陣子才下旨,嚴令文武分家,互不干涉,獨自成體系,甚至按照皇帝的意思,以後武職大多就是負責帶兵打仗。只是與以前不同的是,今後這些武將都將劃歸到禁軍系統中去,也就是他們帶的基本都是國家最精銳的部隊,並非是像以前帶的大多是小部分中央兵馬配合大部分臨時抽調的郡國兵。
這麼來看的話,似乎留在朝中才是最好的選擇,再想到劉備這幾年先為縣尉,後做縣令據說乾的都tǐng不錯,可見這人治理民生也是有些頗有手段,想來在朝廷上也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加上自己還可以就近教導,有什麼差錯也能照應一番。
偏偏目前局勢混亂不堪,正是朝廷頻繁用兵之時,按照新帝的安排,可能平安時節武將們幾乎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只能坐鎮邊塞與異族作戰來賺取軍功。
但用兵之時大不相同,誰都曉得天下大亂正是將領們大展拳腳的最佳時節,而且只要有軍功,升遷什麼也不會如文臣那般受到諸般節制,反而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這……”盧植想來想去,只覺得各有好處各有壞處,讓他一下子幫劉備定下未來的方向,他還真開不了口。
劉軒見盧植不言,知道這個問題太難為他了。但是盧植卻不知道,劉軒自己正因為這個問題頭疼。
他要搞軍政分離,不希望兩者參合在一起,導致勢力盤根錯節難以清理,想要效仿後世的一些手段來治理國家。
但是劉備、曹操這樣的人物,你把他單獨放在一個方向上,委實有點浪費了其才幹。加上這個時節能文能武者特別多,所以並不是劉軒非得在劉備這個問題上較真,他只是在思索以後自己的用人基準。
再有這樣的人才,是放到軍伍中去帶兵,還是放到朝廷中任職?
相比起來,一些擅長出謀劃策的文臣倒是好辦,擅長戰場計策的就丟到參謀司裡去,擅長治理民生的就放到六部中去。
可偏偏還有一群都擅長點的人存在,難道劉軒把他們劈成兩半?
“頭疼啊!”捏了捏鼻樑:“許是自己太過想當然了?”
當初他與眾人組建修真帝國的時候,可沒有這麼麻煩,因為修真文明的獨特情況,很多事情都不如凡人間這麼麻煩,所謂的民生也只是儘可能的提供能夠適合修真者修煉的地方以及大量的各種礦物。
剩下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專心維持內部的穩定,不使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