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頁)
翻臉,他們倒是不怕馬騰,只是馬騰要翻臉的話,哪怕他們此時將馬騰殺了,西北那片也安靜不下來——那地方羌族太多,而羌族與馬騰交好,馬騰若死,羌族必反。
此時所有人都把目光轉到了馬騰身上,死死盯著這位西涼刺史。
只見馬騰竟然毫不猶豫直接請罪:“臣本為西涼刺史,刺史職權本就非掌一州之地,先前因李、郭肆虐,與京師道路斷絕,無奈下才行那逾越之舉。”
“今陛下親征,掃『蕩』匪寇,西北平定,道路復又通暢,臣正當請罪,還請陛下責罰。”
刺史刺史,乃是刺察一州民政、官吏、制度等等的使者,說白了就是代表朝廷去考察地方的,並沒有治理地方的權利,馬騰以西涼刺史之身掌涼州軍政大權,本就不符合漢朝體制,若劉軒抓住這一點,治他一個謀逆之罪,馬騰也無話可說。
如今馬騰也是主動請罪,再將過錯推到那李傕郭汜身上,自己又才和皇帝表了忠心,估計皇帝也不會在這問題上糾纏,只是自己的權利肯定會受到削弱就是了。
果然,劉軒點了點頭後直接就下了詔令,以馬騰為武威太守,掌涼州軍政。前一者乃是實際官銜,後面那句就等於皇帝隨口冊封,做不得準。今日皇帝能封給你這個權利,回頭就可以收回去。
不過,楊彪還是進言:“以武威太守之職掌涼州軍政,似乎不大妥當,若涼州諸郡以不合朝廷制度為由不遵其號令,又該如何?”
劉軒一想也是這麼個道理,可是直接加涼州牧是肯定不行的,想了片刻,突然想到三國時期一個很流行的職位。
“既然如此,加馬騰為涼州都督,有督查監管涼州諸郡的權利,戰時涼州諸郡皆聽都督號令。”
都督,這一職銜應該是後來東吳最先使用,而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正式的官職,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後來制度混『亂』催生的產物。
在隨後一段時間裡,將軍銜封的『亂』七八糟,而且各部互不統屬,為了方便指揮,就誕生了都督這麼一個職位——將互不統屬的幾路兵馬集合到一起,然後都納在都督帳下,戰時聽其號令,戰爭結束則各回各部,都督一職自然也就解除。
這個職銜有點像後來戰爭中臨時任命的指揮官,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權利才夠大,平時是沒什麼權利的。
從劉軒給馬騰重新任命的官銜就可以看出,馬騰實際是武威太守——武威乃是涼州治所,領地也是最大,這是為了彰顯馬騰在涼州的地位。
領涼州都督,平時只有督查之責,並沒有直接將手伸入其它郡的權利,若是那麼做,就是逾越,只要當地郡守上表進言,馬騰就得吃不了兜著走。
當然,劉軒也知道馬騰的地位和重要『性』,所以這都督並不是這麼簡單,只要涼州出了什麼問題,馬騰就可以瞬間成為涼州最大的那個人,軍政民生都得被其掌控手中,而且各路兵馬也要聽其號令,從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馬騰的權利。
可僅僅如此的話,可能馬騰還會有點不滿,所以劉軒又給馬騰加了爵位——封槐裡侯。這一下馬騰的身份就不一樣了,地位上抬高了許多,馬騰也就沒什麼好不滿的了。
“謝陛下!”
謝恩領旨,這都是很痛快的事情,馬騰本人已經沒了異議,隨後就帶著自己兒子去安排給他們的營帳中休息去了。
馬騰離去,眾文武還留在帳中,太尉楊彪等馬騰走遠,這才道:“陛下,那涼州都督……這職權會否太大了些?”
都督,在楊彪看來和那州牧幾乎沒什麼區別,這樣的話不還是讓馬騰掌控著西北呢嗎?
原本楊彪的意思是讓皇帝給馬騰封個將軍銜,按照劉軒目前朝廷中的制度,只要馬騰加了將軍銜,統領西北兵馬,那麼他就得放開民生那一塊。
然後朝廷派人接手後,慢慢的將民心掌控在朝廷手中,那麼即便馬騰有軍馬在手,輕易也不敢異動。
但劉軒卻知道,如今馬騰在西北極有民心,若直接奪取其權利,恐怕會引起民眾恐慌——尤其是羌族,這異族的問題最是讓人頭疼,一個不留神就是無窮的禍患。
“先保留其一部分大權,讓朝廷派去的官員先適應一段時間,然後再慢慢的將民政大權收歸朝廷。”
劉軒選的就是徐徐圖之的法子,等民眾適應了朝廷的統治後,再將馬騰最後那點民生權力收歸朝廷,那時候去其太守之職,再封將軍名,他也不會有什麼不滿,民眾也不會因恐慌從而被他人利用。
楊彪聽了皇帝的解釋,也認可了這一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