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朝進士科共考四場,第一場考詩和賦,第二場考論議,第三場考對策,第四場考經文。論議,就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對策,是依據經典或考量時政,對具體問題提出解答,經文,就是默寫經文,背誦或默寫先儒對經典的註釋。”
唐朝科舉考的是綜合能力!
誰說的唐朝以詩取士,做得一手好詩就能步入仕途,李白這麼牛的人物,也沒中過進士,不知他是不屑還是不敢?待他日後來了長安,倒要好好問問,李巖腦子中轉動稀奇古怪的念頭,臉上神色恭謹,還不時點頭稱是。
“從遊園會看出巖哥兒詩賦方面的天分,論議,你就把範圍縮小在西漢,尤其漢武帝這一段。對策,眼下是開元盛世,探討的是強軍富國的對策,倒是經文註釋,需要你花費些功夫,每日背誦幾篇,由我來與你講解。把這場秋試先應付過去再說。”蘇頲坐在扶手椅上,笑眯眯地道
老師你太偉大了,考題範圍都出來了,李巖恨不得上去親他一口,可以弱弱地問一聲麼,考題可不可以洩露?
“我已與國子監打過招呼,你明日就回太學上半個月的學,應付一下考試,五月農忙時節,跟著就要放一個月的田假。”蘇頲道。
唐朝國子監有好幾類官辦學校,太學為其中一種,學員規定為五百人,招收中、高階官員的子孫和近親,入學的年齡為十四到十九歲。
太學每年放兩個長假,五月間的叫做“田假”(農忙),九月又有“授衣假”(換冬衣)放假前有考試,默寫經文並背誦先儒對經典的解釋,成績好的才有資格參加制科常科的考試。
從蘇府出來,李岩心中得意,現在宗室子弟,白衣少年已是名動長安的人物,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不知太學裡那幾位漂亮的慕胡女會不會成為我的粉絲?記憶中,那個長腿細腰,臉蛋兒清純俏美,長得跟名模于娜有幾分肖似的張若蘭跟自己一直比較親暱,有點青梅竹馬的意思……
一腳踩在臺階上踏了個虛,李巖摔了個撲爬跟斗,不輕不重的,狼狽地爬起來,一身勝雪的白衣也髒汙了不少,回到公主府怎麼跟永穆公主交待,難道說我思想走神流著哈喇子想太學的慕胡女?府裡除了永穆公主,還有公主兩位侍女,嬌媚活潑的柳枝,柳葉兒溫婉可人,想到這兒,李岩心裡一陣兒一陣兒虛。
第二天,李巖騎著鐵連錢上學去了,一刻功夫就到了國子監。
掩映在綠樹濃蔭下的國子監,古槐成林,坐落在皇城東南外的務本坊,其實就在平康里西邊,兩坊緊靠相鄰。
國子監裡廣植槐樹是有來歷的,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說,在皇宮大門外種植三棵槐樹,分別代表太師、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謂:“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古代,人們就把國槐視為“公卿大夫之樹”。在國子監裡廣植槐樹,喻示著監生們可以考中高官之意。
路程近,李巖信馬由韁,緩緩而馳,路上遇見昔日的同窗,頻頻微笑點頭,擦身而過的,也得轉身扭頭招呼,現在咱文名遠播,怎麼也要裝出謙虛謹慎的小樣兒出來。
一陣馬蹄聲從後面響起,李巖趕緊策馬往邊上躲,耳邊聽得一大方直爽的聲音道:“咦,這不是以《阿房宮賦》名動長安的巖哥兒嗎?幾個月不見,應當另眼相看,詩詞的功力大漲,成了才子啊!”
正準備裝裝,咱也謙虛幾句,李巖還未來得及表白,鐵連錢馬身一重,已有人翻身上馬,摟住李巖的腰,在他耳邊吹氣如蘭:“巖哥兒,載著我進太學。”
美女如此大膽,直接就上馬調戲我,諸天神佛,這可是光天化日之下?李巖背後被鼓騰騰的胸部抵住,戰戰兢兢像只被逮著的兔子。
24。慕胡女
李巖驚駭地轉頭,嘴唇仿似從嫩滑的凝脂上滑過,說巧不巧,正好落在一團溫熱之處,
不用猜,聽那聲音就知道是太學裡那群慕胡女,平日裡既喜著男裝,又愛做胡裝打扮,青絲全編成碎辨兒,頭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條紋長褲,足登高腰靴。架鷹走犬,蹴鞠歌舞,有時候玩得比那幫權貴子弟還瘋。
背後那少女猝不及防,“嚶嚀!”一聲,檀口微張,卻聽得周圍幾個姐妹一陣鬨笑,饒是她平日爽直慣了,這會兒暈生雙頰,雙腿重重一磕,鐵連錢撒開蹄兒在太學門前飛馳,眨眼就到了國子監的大門,有個名兒叫集賢門。
前面那位個子矮矮的同窗,也不用這麼認真吧,走路都還抱著本書苦讀……鐵連錢眼看就要撞上去,後面的女子抓住李巖的手,猛地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