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第1/4 頁)
法國樞機主教團則選本尼狄克十三世為教皇,1409年3月在義大利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上,選舉亞歷山大五世為新教皇。但在位的兩個教皇拒絕退位。1410年亞歷山大五世去世,約翰二十三世繼位,形成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大分裂。
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罷黜了在位的3個教皇,另選馬丁五世為教皇,教會復歸統一。16世紀,歐洲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教皇地位進一步削弱。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羅馬以後,以後的歷代教皇實際已經不敢公開反對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動了。
對於教皇這種特殊的產物,杜睿這個東方人一直非常不瞭解,這種相互掣肘的局面,在他看來,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方外之人居然能任意罷免世俗的統治者,大概這種事情,也就只能在紛亂的歐洲才有可能發生。
而對於宗教的狂熱,杜睿這個東方人對於西方世界也只能是“自愧不如”,就好比杜睿前世教皇若望保祿二世的葬禮,以及後來的繼任者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登基典禮,世界的領導人除中國和朝鮮外都到了。還有就是美國在里根執政的時候,教皇訪美,里根身為國家總統,也是先跪地親權戒,再站起來握手。
西方人對於宗教或者教皇的狂熱崇拜,杜睿難以理解,而且他對於這些教皇完全沒有任何好感,在他的眼中那些教皇不過是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罷了,他們在歐洲造下的孽,要遠遠多於他們帶給西方世界的好處。
就比如公元11世紀,由於西歐商品貨幣關係發展,城市興起,人口增加,封建領地的收入已不能滿足封建主日益增長的享樂需求。各級封建主特別是騎士階層力圖向外擴大領地,奪取東方財富。義大利熱那亞、威尼斯等地商人則企圖排斥貿易對手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以擴大自己的商業權益。
羅馬教廷是東征的鼓動者和策劃者,教皇意欲藉此擴大天主教勢力,聚斂財富,並進而控制東正教。一些不滿現實、苦於饑荒的農民,也希望透過遠征擺脫日益加重的封建剝削與壓迫,尋求新的出路。
當時,西亞各國和拜占庭的複雜局勢也有利於西方入侵者,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大帝國已分裂為若干小國,相互混戰不已。拜占庭帝國日益衰弱,無力抵禦塞爾柱突厥人的進攻,帝國皇帝邁克爾七世?杜卡斯、阿歷克塞一世等先後向西歐諸國君主及教皇求援,給東征以可乘之機。
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克萊蒙召開宗教大會,以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為號召,煽動宗教狂熱,與會者群起響應,要求出徵。因出征者衣綴十字標記,故名十字軍。。
從1096至1291年,十字軍東征持續近200年之久,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多達八次。在十字軍東征的歷次戰役中,歐洲的騎士們基於宗教狂熱,總是充當開路先鋒的角色。
()好看的txt電子書
在歐洲優雅的騎士風度,全部被懲罰異教徒的瘋狂殺戮所抹煞。在1099年7月十字軍第一次佔領耶路撒冷以後,在全城展開了大屠殺。阿克薩清真寺中避難的1萬多婦孺全部被十字軍士兵們刨腹剜心,伊斯蘭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異教藝術品被毀滅。
經過叄天的屠城之後耶路撒冷沒留下一個非基督徒的活人,一名騎士在寫給教皇的信中描述道:“我騎馬經過街道的時候,異教徒的血沒馬腿到膝。”
隨著征服和掠奪,對黃金的貪念和渴求充斥著十字軍士兵的靈魂。其中十字軍第四次東征,就是由教皇英諾森叄世策劃,最初確定東征埃及,但威尼斯商人為了自己的商業權益,採取威脅利誘手段促使十字軍改變東征方向,進攻信奉同一宗教的商業勁敵拜占庭帝國。
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燒殺洗劫數日,毀壞歷史文物不計其數,同年佔領拜占庭在巴爾幹半島的大部領土,建立“拉丁帝國”。從此,拜占庭帝國四分五裂,其商業地位為威尼斯等所取代。這一事件充分證明了十字軍騎士,只是一群渾身沾滿了血和銅臭的邪惡強盜組織。
惡有惡報,十字軍騎士團中實力最強大財富最龐大的聖殿騎士團的下場最為悲慘。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結束之後,巴勒斯坦王國瓦解,聖殿騎士團被迫必須離開聖地。當騎士團的主力部隊回到法國,法王菲力普四世認為像聖殿騎士團這樣強大的組織如果在法國境內建立,將對他的王位與整個法國有嚴重的威脅。
於是在1307年10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