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部分(第2/4 頁)
為大本營就像用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殺人,用得不好就是傷己,所以用劍之人,非劍術高超不可。
所以,要想以益州為大本營,其主必須有常人難及的雄才大略,且要抓住時機,在外界穩定前穩定益州方可成事。
當然,若是向雲意欲成為一守家奴,偏安一隅也許是個選擇,但那樣的主公,也不值得賈詡歸順。
有了這些顧慮,賈詡自然不敢輕易答應閻忠的招降。
還好,從目前局勢來看,向雲明顯已穩定了益州內部,且開始打通道路,兵進長安,加上一些所見所聞,賈詡不難揣測,向雲能力應該不弱。
但僅此還不夠,要想他賈詡真心歸降,向雲不僅要祛除他的顧慮,還要表現出一定的能力,方可讓賈詡心悅誠服。
結合以上種種,賈詡心中一狠,有了考驗向雲的念頭。
於是,透過與史阿的接觸,賈詡傳達了他的意思,要他歸順可以,但必須滿足他的條件,只要向雲能做到,那賈詡不僅願意歸降,還可發誓,從此必全心輔佐,絕無二心,反之,恕難從命!
對此,負責與賈詡接頭的史阿極為不滿,在史阿眼中,主公願意招降於你,便是你偌大的福氣,你不接受便罷,何來如此多的彎彎道道?
然而,對於史阿的不滿與憤怒,賈詡卻是視而不見,完全不予理會。
見此,史阿雖怒,卻知道主公對這賈詡頗為看重,不敢擅自對賈詡不利,只得將賈詡的回覆告訴向雲。
對此,知道賈詡本事的向雲倒是沒有那麼大反應,相反,在得知賈詡願意發誓全心輔佐自己時,向雲反而心頭一跳。
歷史上的賈詡,即便是歸降曹操後,亦是極為低調,若曹操不問,賈詡便從不主動獻策,將明哲保身一理髮揮極致,向雲很好奇,若賈詡真的全心輔佐自己,學諸葛亮般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知道會是如何?
有了這個念頭,向雲對賈詡的這個條件瞬間來了興趣。
抱著無比好奇與激動,在得知賈詡的條件後,向雲卻是久久不能平靜,甚至是被嚇了一跳。
為何?
很簡單,賈詡的條件其實不多,只有一個,甚至是隻有兩個字。。。
弒君!
看到這兩個字,即便向雲是穿越而來,對天子沒那麼敬畏,也是被嚇了一大跳,怎麼也未想到,賈詡會提出如此一個條件來。
向雲甚至還暗暗揣測,這劉協是不是與賈詡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以導致賈詡要將其除之而後快。
當然,細想之下,這自然不可能。
當向雲冷靜下來後,細細斟酌後,才驚覺這是賈詡對自己的考驗。
如今漢室歷經黃巾之亂,加上董卓、李傕先後亂政,威嚴盡失,早已名存實亡。
劉辨死後,劉協作為靈帝的幼子,成了大漢皇室的唯一血脈,如果劉協暴斃,那名存實亡的大漢恐怕連最後的名也將失去,徹底亡國。
如此一來,不僅曹操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對向雲威脅直線下降,甚至整個天下的諸侯,也會藉此機會,紛紛宣佈自立。
到這時,各路諸侯將再無約束,必然烽煙四起,征戰不斷,天下徹底紛亂,進入戰國時代。
而這樣的局勢,乍一看似乎對向雲沒有好處,但卻是向雲最希望看到的,為何?
很簡單,破而後立,天下亂得越快,才會合得越快。
歷史上,從東漢亂起到三國歸晉,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時間,這看似必然,其實不然。
在向雲看來,這場戰爭會經歷如此之長的時日,就是因為大漢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導致劉備借勢崛起,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天下久久不能歸一。
如果將歷史稍微改變,沒有劉備的崛起,那麼又會如何?
而劉備的崛起,靠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借勢,很明顯,作為蜀漢開祖皇帝,劉備非常擅於借勢,借大漢之勢。
不然劉備一個賣草鞋的,如何能憑藉一個漢室宗親的名頭打下偌大勢力?
如果歷史能稍微改變,在劉備崛起之前劉協突然暴斃,漢朝提前滅亡,斷了那些忠於漢室之人的念想,那劉備還能憑藉一個漢室宗親的名頭崛起嗎?
在向雲看來,這顯然不可能!
甚至是說,連曹操沒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在官渡之戰能否擊敗袁紹都成了未知數,也許在那樣的情況下,作為四世三公的袁紹或許能攜大勢奪得天下也未必不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