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第3/4 頁)
常驚奇。
當然,畫上不僅僅只有山,其中林木鬱蔥,怪石突兀,又有一道瀑布傾流而下,氣勢非凡。肉眼可見,甚至覺得那奔湧的水花都要飛濺出畫紙之外;人們都能感受到瀑布衝擊的巨響。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不知覺間,諸人心頭上驀然想起盛唐太白的詩句來。
這一道瀑布,恰好位於整幅丹青的中央處,屬於點睛之筆,從而讓整副畫的氣勢躍然更上一個臺階。
就見瀑布下面,水潭盪漾,潭邊有亭臺,臺上可見一書生,青衫磊落,頭戴儒巾,有衣帶飛舞,似乎被瀑布衝擊的氣勢所動,揚於腦後,極為生動。
丹青向來分南北,畫法各個不同。然而這一幅畫,隱然區別,把南北兩派的風格都有融合進來,畫風新穎。別開新面。
“我明白了……”
人群中,李逸風一拍手。他突然明白過來,為何當日時間緊迫葉君生還要換紙張,把中幅換成大幅。
一般而言,大幅肯定比中幅難畫,著墨需求何止多了一倍。
然而恰因為如此,大幅空間大,卻最適合葉君生這種殊不同常規的畫法,雙手齊下,幾支筆墨飛舞。行筆勾勒,不拘小節。
這是典型的以勢取勝,只要大勢已成。其他一些細微的瑕疵就會被完美掩蓋住,甚至直接融進了筆法之中,瑕疵不再是瑕疵了。
不得不說,若論功力、筆法,葉君生的確還存在一些問題。可他很聰明地揚長避短。將長處淋漓盡致地揮灑出來。
整一幅畫,勝在氣勢,勝在飽含激情,以及,勝在篇幅大。
大幅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相同水平質量之下。得分肯定會更高。皆因大幅更難完成,價值更高。
《廬山圖》。
這幅畫叫《廬山圖》。
廬山乃天下名山,一向都是各大畫家所最為喜愛的題材之一。
丹青右側留白處。一首七絕筆走龍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就是葉君生寫出來配丹青的詩詞,並不是這幾天街坊傳聞的那兩句詩句。但毫無疑問,這一首七絕與整副畫的意境配襯得堪稱完美。尤其最後兩句。貌似直白,卻蘊含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餘韻無窮。
丹青上佳,詩詞絕配,整體水平比之梅雪海那一幅桃花,端是勝過了好幾籌去。
至此,再無疑問,就算梅雪海再不甘心,此刻也只能望畫興嘆了。
“好一幅《廬山圖》,好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
“一刻鐘時間,畫成詩就,那葉君生莫非是神仙?”
“文曲星下凡?”
各種議論聲,此起彼伏。
“哎喲對了,那葉君生沒有來看結果,可有人通報去了?”
“還用說,你沒看冀州的學政大人,歡喜得都滿臉紅光了。他底下學生驚才絕豔,一舉奪魁,身為學政,政績起碼翻幾番,說不定很快就會調遣入京,高升了。”
……
“君生呢,君生在哪裡?”
“葉大才子快出來,你奪魁了。”
“你們不要吵,我哥哥還在睡覺呢。”
葉君眉氣鼓鼓,柳眉倒豎,很不歡迎這些喧囂的聲響。
“呃,妹子還不快去叫他起床,你知不知道葉才子奪魁意味著什麼?”
過得一會,進去報告的葉君眉出來了,一個人出來,道:“我哥哥說,‘他知道了’。”
啥?就這麼一句話?
一眾人大眼看小眼,幾乎眼珠子都要掉了一地去。
塵埃落定,一切已成定局,後面的事情波瀾不驚地進行著,至於聖上所賜的,寫有“天下第一才子”字樣的牌匾,卻不是在揚州這邊頒發,而是要奔赴京師面聖的時候再能拿。
由於葉君生再三堅持,這個領取時間定在明年鄉試之際。
好在聖上在這方面並沒有定死期限之類,估計他老人家也沒想到有人奪魁,居然不心急第一時間去拿牌匾,實在匪夷所思。
這個決定,同樣讓顧學政等人急得直跺腳。
問及葉君生接下來要去幹啥,葉君生回答說:“要出海。”
一群人為之撲街。
好吧,大家知道葉君生脾氣執拗,勸不得,只好作罷。
揭過這一層,其餘的慶祝娛樂可就無法躲過了。宴席餐飲,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