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導言 婚姻未死:婚姻家庭的價值(1)
諾爾斯說“婚姻不是一張彩票,即使輸了也不能一撕了事。”
婚姻不是一張彩票,但是卻跟彩票有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不可預測性。你不知道結婚後會面臨怎樣的生活,也不知道結婚後會有怎樣的矛盾。你當初因為種種原因跟他/她結婚,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幸福。然而,當你真正步入婚姻的時候卻發現,幸福並不易得。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婚姻家庭的理解和認識也呈現出了不同層面的區別。有些人懼怕婚姻,有些人厭惡婚姻,有些人結婚不要孩子,有些人因為孩子而維持變質的婚姻,有些人帶著孩子過起了單身父母的生活……傳統的婚姻家庭模式受到了挑戰,原先兒孫繞膝、夫妻白頭的天倫之樂被現代人掃地出門,這些非傳統婚姻家庭模式的婚姻,我們稱之為“亞婚姻”。
各種各樣的亞婚姻狀態讓一些人對婚姻家庭失去了信心,他們反覆詢問,難道家庭的價值就這樣遁跡,沒人再肯珍惜了嗎?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率先發動了“家庭革命”。從時間上不難判斷,“家庭革命”是隨著女權運動的高潮而出現的。女權運動打碎了陳舊的兩性模式,也動搖了原先穩定的家庭根基。兩性角色有了更加猛烈的衝擊,離婚熱隨之產生。人們第一次面對家庭時如此驚慌,難道家庭要不復存在了?在人們追問的同時,社會上的同居、婚前性、婚外性、未婚先孕的現象層出不窮。在那個時候,還沒有亞婚姻這個概念,人們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像對待一個可怕的預言一樣對待轟轟烈烈的“家庭革命”。當時,與“家庭革命”一同出現的還有很多新鮮事物,像“同性戀家庭”、“單親家庭子女輔導中心”、“*俱樂部”等。
當“家庭革命”首度出現的時候,美國社會掀起了一陣關於家庭結構的討論。一些人認為,家庭結構的鬆散是由於家庭職能的弱化和個人享樂主義的強化。個人享樂主義讓人們更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滿足,忽視了傳統價值觀念和責任道義,倫理在個人享樂風的洗劫下變得脆弱不堪,過去那種為了家人而努力的傳統逐漸被個人享樂主義取代,家庭成員更加重視個人奮鬥和個人幸福。
另外,美國飛速發展的經濟也為美國社會灌輸了一種消費思想。消費思想告訴人們,任何投入都要考慮其有效的利益回收,能夠達到利益最大化自然是最好。本著這種思想,越來越多的人在面對婚姻時開始猶豫,我的投入到底值不值得,能不能獲得理想的投入產出比。猶豫導致了同居現象,導致了兩性關係的膚淺。當兩性關係不再如從前那般牢固的時候,家庭職能也就無從發揮效用。
可以說,美國充滿競爭的社會讓人們養成了一種意識,那就是做什麼都帶有目的性,對待任何人都不能付出真心。這種情感上的麻木被悲觀的美國學者認為是人性的退化,是造成家庭不穩固的重要原因。人們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忘記了如何關懷彼此,如何給予對方必要的安慰和鼓勵,更忘記了如何理解彼此。這種個性的形成帶到愛情中便會發生很多衝突,當男人女人無法付出真心的時候,這樣的愛情就會很快被淘汰。愛人不再是唯一,身邊的伴侶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換,能夠長壽的愛情越來越少,家庭即使是想發揮其職能,也無從下手。而且,美國政府發揮了很多原本屬於個人家庭的職能。現在的家庭輕鬆很多,政府把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福利待遇都安排好了。這樣一來,家庭不必為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付出過多的心思,從而助長了個人享樂主義之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導言 婚姻未死:婚姻家庭的價值(2)
也有另一些人認為,家庭職能雖然弱化,但仍然對一個家庭起著關鍵性作用。家庭職能對家庭成員的身心、情感都有教育作用,對於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仍然十分重要,並不影響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意義。而且,家庭職能的弱化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它提高了家庭成員的個人生活能力,迫使家庭成員自力更生,減少對家庭的依賴和索取。而個人質素的提高,正好適應了美國經濟社會的需要。不過,美國人仍然對血濃於水的觀念十分在意,顯然,家庭價值在他們心裡依舊佔據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美國人仍然對家人關心備至,雖然自立門戶的年青人有很多,但大多數年青人都在心理上依靠著父母。雖然單親家庭的數量猛增,但是很多單親家庭都選擇了組建新的家庭。換言之,離婚的人多,再婚的人也同樣不少。家庭成員個人質素的提高,讓家庭兩代人之間多了心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