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第1/4 頁)
後大家一起做出決策,得到趙桓的首肯之後,立刻就安排各部門最強幹的辦事人員帶著指令衝出朝堂下達詔書,然後立刻調集人力物力開始辦事,沒有一絲絲停歇,一個議題結束之後就是另一個新的議題,完全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
大宋的休沐日是整個古代最多的,達到一百多日,等於一整年下來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休沐日裡度過的,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宋朝的文官是最幸福的文官,錢拿得多,活兒幹得少,生命安全也有保障的多,不過隨著靖康初年金兵南下,大宋的繁華生活被打碎,趙桓帶著自己的政府拼盡全力的重組,才堪堪恢復了之前的局面。
然而這也距離之前的大宋相去甚遠,整個靖康二年,大宋的臣子們只休息了七天,元日一天,上元一天,清明一天,端午一天,中秋一天,重陽一天,冬至一天,除此之外,一整年都在工作,簡直都趕上朱元璋那個工作狂的架勢了,累得大宋的臣子們是如豬狗一般,每日天不亮就開始工作,處理政務,每日晚間下半夜才能入睡,一兩個時辰後又要起身,比起他們的前輩來,簡直不知道差到了哪裡去。
所以,我們是中興之臣,所以,我們是中興政府。
起於微末的政府很容易就進入工作狀態,一直到如今,兩年多的時間裡。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為了這樣繁重的工作而退縮,他們雖然口裡時時抱怨工作繁忙疲勞不堪。但是他們心裡都有一種自豪感和自我滿足感,真的。真的是這樣。
所以李綱的東府要員們雖然都很年輕,但是沒有一個人急躁冒進,吳用的西府要員們也很年輕,也沒有一個人輕易言戰,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地做事情,一件又一件,趙桓的政府官員們的平均年齡低的嚇人,包括最有能耐的嶽翻。其實也才二十二歲而已,但是他的經驗和能力,已經不在趙佶政府要員們之下了。
協助趙桓處理政務的已經從李綱和吳用轉移到了嶽翻身上,嶽翻甚至具備一定的決策權,趙桓在很多問題上都贊同嶽翻的意見,一些不太嚴重的事情趙桓都願意讓嶽翻去處理,而自己實在是有些累了,就坐在座位上看著這一切,並不參與進去。
比如兩個官員就拿著關於城內房屋修補工作的策略來請嶽翻決策。一個認為迫在眉睫,一個認為可以緩一緩,嶽翻聽完了他們的爭論,就開口道:“唐時。杜甫寫過一首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對於人而言,雖然有國家不同。種族不同,然而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是所謂衣食住行。
這四樣,是一個活著所需要的最低標準,滿足了這四個,咱們至少不用擔心有人造反,但是最無奈的是,從古至今,都沒有一個王朝一個皇帝解決了這個事情,衣服解決不了,食物解決不了,住處解決不了,出行解決不了,所以,百姓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天下雲集應從,改朝換代始於此。
如今有賴陛下聖明,開啟國庫賑濟災民,使得災民們有衣服穿,有錢可以使用,有食物可以吃,所以衣食已然得到了保證,百姓們不會作亂,然而,住處呢?燕雲三次大戰,每一次都將燕雲損毀的很嚴重,大家都清楚燕雲被損毀到了什麼地步,百姓們流離失所,失去住所,失去一切財產,才彙集到北京,不是為了瞻仰聖容,而是為了自己活命。
咱們想好了很多事情,但是咱們最該想的,始終還是百姓,記得大宋建國之初,太祖皇族曾經問過趙普,這天底下什麼最大,趙普說,天底下道理最大,太祖皇帝很認同這句話,那麼諸位,對於百姓而言,最大的道理是什麼?很明顯,便是衣食住行,滿足了衣食住行,他們就能去做別的事情,包括為我們營造宮殿,承擔徭役。
所以,我以為,在我等已然商討完畢的大策略之下,安置百姓是第一位的,其餘的才是第二位的,雖然不能將他們在現在就安置到燕雲各地,但是至少可以為他們搭建一些簡易的房屋遮風擋雨,現在南邊天氣已經較熱,北方卻還有些涼爽,正是最適合人居住的時候,也不用擔心他們會凍到,簡易的房屋和一些簡單的食物也就夠了,如此,可安百姓之心,使得百姓們都知道大宋是仁愛之國,陛下是仁慈之君。
剛剛經歷過大亂,百姓們最希望的就是有仁愛仁慈之國之君能夠保護治理大家,讓大家過上安穩平和的好日子,這是他們最期望的,如果我們做得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穩定燕雲人心,讓燕雲人從心底裡認同大宋之統治,這是對我們最有利的事情,為此,我們自己人苦一些都不成問題。”
嶽翻的話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爭執不下的兩人也對嶽翻的話感到認同,於是同意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