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第1/4 頁)
傷口,加上嶽翻的忠義之舉讓趙桓極為感動,愛屋及烏之下,他就把西北軍的軍權交給了岳飛。
這樣的命令自然引起了朝廷文官和地方勤王文官的反彈,但是這一次,趙桓鐵了心的不聽文官的意見:“靖康之禍,唯有嶽卿提兵北上,救出皇室,挽狂瀾於既倒,至今為止仍在劇戰金賊,飛乃嶽卿之兄長,西軍名將,曾力戰金兵不落下風,忠義之心朕深知,岳氏一門二子具為忠烈,為何不能將西北軍權託付?!倒是諸卿,哼!”
趙桓拂袖轉身離去,留下一眾文官面色青白,皇帝說岳翻也就算了,嶽翻至少也屬於士大夫,還是連中三元的極品士大夫,但是岳飛,那是徹徹底底的武人,西北丘八,就算是嶽翻的兄長又如何?祖宗法制,如何可以背離?難不成官家想要變法?!
這樣的想法一旦滋生,文官們的心裡就產生了極度的驚慌失措。
此次金兵南下,把大宋百餘年的問題暴露的一覽無遺,文官的懦弱和武官的無能,讓趙桓對大宋的祖制產生了極端的厭惡和痛恨,他開始反思,到底是什麼地方做的不對,使得天下大臣,只有嶽翻一人提兵北上,大宋億萬人口,只有三萬人敢於和金兵作戰,勇氣呢?大宋的勇氣呢?忠義呢?蕩然無存了?朝廷善待士大夫,不殺士大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造成武官的衰弱趙桓並不意外,但是趙宋皇室一直依仗的文官,卻在最關鍵的時候,背叛了趙宋皇室,換取自己的生存!
此時此刻,不要說趙桓,趙佶的心裡也是充滿了對文官的怨恨。
這種怨恨一旦滋生,就不會消失,趙桓已經準備好了對文官下手,皇家善待士大夫百餘年,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你們倘若泉下有知,又該如何?皇家把武官打壓多年,當成豬來養,到頭來,還是軍隊解救了皇家,縱使帶兵之人也是個文官,但是,那也是軍隊啊!
原來,生死關頭,最重要的還是軍隊,最重要的還是強悍的軍隊和堅強的武將,在那一刻,嶽翻就是武將,文官中的武將,不也是武將嗎?不是嗎?
諷刺啊,國朝限制軍隊,懷疑武將,可最後為國死戰的,卻是一群軍人,一群大字不識一個的丘八!而那些自詡為國家精英計程車大夫呢?!
趙桓把怨恨的目光投向了那群相貌堂堂之人,心裡面暗自準備好了一切,只待李綱和林沖魯達的抵達,加上已經在他身邊充作御林軍的吳用和阮小五以及一千岳家軍,還有他期待中可以從東京脫身而出的嶽翻。
三月二十四日起,他沒有等到嶽翻,而是等到了從東京南下的百萬難民潮,從他們口中,趙桓得知了讓他淚灑滿面的訊息——嶽翻以三萬軍隊和自己為屏障,死戰金兵,力保東京百姓撤離險地,為國家儲存元氣,那面大旗,國存我死,就插在金兵陣前,代表著宋軍決不後退。
二十五日,難民首領之一、太學生領袖陳東抵達東京,哭著向趙桓呈上了嶽翻寫給他的親筆信,然後就昏了過去。
二十六日,難民領袖之一、翰林院編修張浚抵達東京,哭著向趙桓呈上了嶽翻寫給他的北伐藍圖,然後也昏了過去。
甦醒之後,陳東和張浚和難民們一起哭著向皇帝講述嶽翻嶽將軍死戰金兵的壯烈故事,哭著請求趙桓派兵北上支援嶽翻,不要讓國家在艱難時刻痛失忠良,不要在危難時刻痛失擎天之柱,大宋有嶽翻正如江東有周瑜,若是痛失周瑜,大宋可有魯肅呂蒙撐起局面?
趙桓默默回到自己的居所,一人看完了嶽翻寫給他的親筆信和北伐藍圖,然後走出屋子,敏感的人們注意到,趙桓身上似乎多了一些東西。
然後,在所有人面前,趙桓什麼也沒說,但是他心裡已經明白,他嚴令之下北上救援嶽翻的軍隊,沒有一支衝上去救援嶽翻的,之前逃出去的康王趙構所帶領的北方大元帥府的軍隊,也沒有南下解圍,他們一起坐視嶽翻全軍覆沒,被金兵殺死,卻無動於衷,只想著保全自己的性命,卻根本不管不顧嶽翻的生死存亡。
這些人都該死啊!
這是趙桓仰天長嘆出的一句話,說這話的時候,他很冷靜,這就讓他身旁的太監陡然一驚,然後趕忙低下頭,什麼也不說了。
二十八日,一支數萬人的隊伍從北方撤下來,他們說自己是從東京前線撤下來的,領隊的是磁州知州宗澤,其中有一支三百五十九人的傷兵隊伍,領隊將官叫做公孫勝,是嶽翻將軍的副將,宗澤是被綁著帶過來的,公孫勝說他奉嶽翻將軍之令,帶著這幾萬人南下。
他們是從黃河北岸的卻月大陣裡撤下來的,受傷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