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我迎來了快樂的一天,我希望小朋友們也和我一樣。
秦文君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章 尼亞妮,笑聲
我們在上海辦了一個少兒讀物促進會,如果用一句話說宗旨,那就是“把好書送到孩子們手中”。在這個時刻,我想起很多孩子們和書結緣的故事,最令我感動的是一個美國的女孩和她的爸爸。
那個黑人女孩叫尼亞妮,她的爸爸是一個插圖畫家,他為自己起名叫湯姆·情感。可能從來都沒人用“情感”二字取名,但是對於當藝術家的他來說這很合適,他覺得藝術家的職責就應該是設法讓大人和小孩都感受到自己的情感。
這個黑人爸爸的情感真是又多又熱烈,他心裡永遠都留有一個理想世界。女孩一出生他就給她取名叫尼亞妮。瑟愷·尼亞妮是非洲一個城市的名稱,而在非洲老家瑟愷的意思是笑聲,所以尼亞妮的名字意思是“非洲充滿笑聲的地方”。
他喜歡和女兒談論書和情感,更喜歡在繪畫裡包藏起無限的愛,他為尼亞妮畫了一幅畫,這幅畫至今還掛在尼亞妮的臥室的牆上陪伴著她。
尼亞妮慢慢長大,她的目光所及,到處都是黑人爸爸的身影和氣息,屋子裡有著爸爸給她備的書,連她枕頭上的圖案,也是經爸爸親手繪製的。有這麼多漂亮的圖畫相伴入眠,她每晚都睡得好香甜。心裡懷著情感的爸爸畫的陽光酷似非洲老家令人舒適愜意的朝陽。
尼亞妮的爸爸熱愛孩子,他常常就是這樣涉足繪畫藝術的:在家裡坐著,一邊想一邊畫;或者乾脆站在花園外面,瞅著來來往往的男孩子女孩子們,然後再畫。
那位黑人爸爸要尼亞妮多讀書,還帶她去結識圖書館的人,讓她和全世界的人做朋友,不論這些人是來自迦納還是古雅那,布魯克林或者巴西,巴黎或者葡爾圖裡卡,就跟很多好書裡所說的那樣,大家都應該友好,也應該記得自己的淵源。
後來尼亞妮的爸爸去世了,如今當尼亞妮在城裡溜達的時候,就會想起跟爸爸一起去馬戲團、蔬菜店、超市和圖書館時的情形。這個黑人爸爸很喜歡一首詩,常常唸叨著,詩裡說的是當人們的夢想無法實現時會怎樣。黑人爸爸對尼亞妮說,閱讀、夢想、行動會令孩子思想深邃,幫助孩子的思想去遠方翱翔。
尼亞妮記著在醫院的病床上最後一次看見黑人爸爸時的情景:在等待她的時候,他眼睛望著窗外,心裡惦念著鳥兒一樣可愛的女兒。女孩想起了從前和親愛的爸爸手牽手,一起在街上散步、溜達和閒聊,那時他時常掛在嘴邊的是一首自編的小詩:尼亞妮 / 笑聲 尼亞妮 / 笑聲 尼亞妮 / 笑聲。
他會永遠在高高的天空,想著他最愛的女兒的模樣吧。
女孩取出黑人爸爸生前最後一張照片,她說父親節那天,她的姑姑琳達把它擺放在花園裡,大家看到尼亞妮長得酷似爸爸,心裡難受著,而尼亞妮卻沒有,她心裡最盼望的是能再被親愛的爸爸擁抱一次!
這個黑人爸爸沒有留下什麼鉅額財產給尼亞妮,但他給了孩子更珍貴的東西:童年的美好情懷、閱讀的習慣、包容和愛心、信念以及無限的有關人類溫暖的記憶,這是一個父親能給女兒的最好的賜予。
小姑娘尼亞妮輕輕地說著黑人爸爸,她可愛的小臉非常安詳,因為她相信黑人爸爸永遠會跟她對話的,儘管這隻能透過他的靈魂、他的繪畫和她珍存的出自爸爸之手的賀卡和信件來進行,他彷彿永遠在說:尼亞妮 / 笑聲 尼亞妮 / 笑聲 尼亞妮 / 笑聲。
秦文君
第十一章 寫作二題
關於語言缺失
語言缺失的問題其實涉及很深,談一次還無法展開呢。
語言文字的符號意義最具有理性,而圖畫和影象不同,它們是感性的,從接受角度上說是認知上的退化,但門檻很低,具有直觀性和消遣性,非常易於接受。在學生們小時候,有的父母早早地讓電視擔當“保姆”,而過於依賴電視的孩子對於閱讀文字往往會有排斥和敵意。因為閱讀的門檻高,有難度,彷彿是催著人往上跳一跳才能夠得到,相對於圖畫和影象,在接受方面處於劣勢。
閱讀量的喪失或減少,使很多學生存在一定的語言缺失,首先表現在口語表述的詞彙量減少。上海的作家張秋生在校園裡“旁聽”了學生們下課時的對話,她們說:“氣死了……恨死了……討厭死了……煩死了……”數一數,有幾十個。後來張老師寫了一篇作品,叫《死了多少次》。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