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質量問題。這樣也省了好多事情。”由於生意上的往來與應酬,他經常出入於各種場合,對於目前消費場所的分化也認識得很深刻:“買衣服、吃飯都是一樣,什麼樣的人去什麼樣的地方。沒錢的人可能就只是圖便宜,但可能並沒有真正享受到物有所值的服務。可以說,什麼樣的人住五星級酒店,什麼樣的人住四星、三星的,什麼樣的人住路邊店,這現在都很明顯的。當然這中間有經濟因素,但不全是經濟因素,還有其他的問題在內。”可以說,G12這裡講的其實是將目前城市消費空間已經出現並正在加劇的分化與區隔更為具體化、形象化了,在其他許多城市,這種分化也已經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消費生活常識。G4是一個酷愛逛街、購物的女性,對於不同的消費場所與消費群體的認識更為全面,雖然她也經常逛各種各樣的消費場所,但她購物的地方大多在與自己經濟實力接近的天河城,因為 “我們經常出去逛街的就很清楚,在廣州,友誼百貨、時代廣場、廣州百貨商場都是屬於高檔消費場合,我們偶爾也會去那裡,但買的很少,除非是遇到了一些打折的東西,我們的經濟水平是不能在那裡經常消費的。其他的還有一些商場,像火車站那裡就有什麼黑馬、白馬等幾個批發中心,但那裡的東西都是供外地來的批發商回內地零售的,價格很便宜,款式也很好看也比較時髦,但質量可能就難保證了,那裡不太適合我們。”
以上兩個個案反映出目前城市消費空間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而且城市中產階層對這種分化也有了較為明顯的認識,這種消費中的選擇使各種公共消費空間開始表現出階層間社會區隔的態勢。它集中表現在:第一,從日常購物的消費空間看,由於中產階層家庭消費對名牌、符號消費的重視,因此各種各樣的品牌店、專賣店成為他們經常光顧的購物場所。這些場所一般裝修比較好、環境好、服務態度較好,而且商品質量也有保證,符合講求效率與便利的中產階層消費者的口味。在這一點上G12、G4基本沒有差異。第二,在不同層次的城市消費空間中,中產階層的定位處於中高檔。他們經常光顧那些在自己經濟水平承受範圍內的消費場合,當然這不排除偶爾去一些高檔場合,然而正如G4所說的,在那裡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體驗,而不是消費行為。但有一點,出於對自己的地位、身份的認同,他們表現出對那些環境較差、質量不可靠的消費場所的一致排斥,如G4 所說:“那都是低檔次的東西,有時高興撿個便宜回來了,但可能根本就不會穿出去。”而且他對那些自己認為差的消費空間感覺很不好。第三,經濟基礎是造成這種消費空間區隔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它顯然不是全部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這裡,中產階層消費者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知是非常重要的,如G12所說的:“過去我們去的一些地方,現在都不去了。現在你去買東西,你就知道你應該去什麼樣的地方,誰也不會為了貪圖便宜而去那些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地方。”其中隱含的社會意味就是: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到什麼樣的地方去消費。這是建立在中產階層消費者本身對於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的較為明確的認識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他們對消費空間的感知本身是與自己的社會群體認同相一致的。第四,從我們的個案來看,對於這種公共消費空間的分化,他們有基本上一致的社會認同,並對自己的消費有了較為清楚的認知與認可。如G4說:“我們與朋友、同事逛街基本上就是去天河城,那裡的東西在價格上、質量上、風格上都比較適合我們。”這樣,這種消費認同本身又成為進一步的消費分化的基礎。就這兩個個案來看,這種消費空間的分化與人們的具體認同是相一致的。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消費空間的定位與理想的消費者群體本身有一定的出入,但在市場的作用下這種消費空間的分化最終或早或晚會達成消費空間與消費群體的一致,這涉及社會群體認同與消費空間的市場定向的調和問題。
。 想看書來
階層消費的社會效應(5)
在這裡,要真正分出是先有消費空間的分化還是先有階層消費群體的分化,或者說搞清楚是不同的消費空間形成了消費群體的分化,還是由於群體的不同選擇導致了消費空間在定位、目標群體上有了調整,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本身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二者本身就是互相作用的。消費空間對不同的群體進行市場分類,同時,群體分化也引領著消費空間變化與發展的趨勢。認同可能成為消費空間進一步分化的起點,進行消費空間的再生產。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不同的消費空間已經初步具有了社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