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頁)
顯示,就各種運動的種類而言,中產人士參與最多的往往是網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項運動。布迪厄所說的可以從運動類別判斷階級差異的論斷,同樣可以用來解釋現階段中國的情形。
。 想看書來
想象:中產階層的文化品味(1)
從我們對中產階層在現階段文化消費方面的行為與特徵的分析可知,原本需要資本積累的階級品味,在目前中國中產階層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只能說尚處於起步時期,還缺乏堅實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基礎。就文化藝術的欣賞而言,它需要在一個適當的場域中用某種氛圍來薰陶、來培養,用布迪厄的話說,就是需要慣習的作用。就一般情況而言,那些擁有最大量文化資本的人,會在孩子的教育及文化實踐上大量投資,以獲得並增加他們特有的稀缺性;那些擁有最大量經濟資本的人會優先考慮經濟投資而不是文化與教育投資;專業人士(特別是醫生與律師)——兩種資本形式都同樣豐富的人——則會在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文化實踐方面投資,因為它意味著對中產階層生活方式所需的物質與文化手段的符號佔有,又可以提供一個社會交往的資本,這在贏得並保持上層社會的自信時非常關鍵。Bourdieu; op�cit�; pp�120~122�而在所有這些方面,中國新中產階層在家庭出身、財富積累、受教育經歷等各方面都沒能享有一個延續與傳承的機會。對那些有著早期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匱乏經歷的人來說,在生存條件得到改善、自身地位得到提高的情況下,他們優先注重的只能是對經濟資本的佔有——這是布迪厄對上升過程中的中產階層所做的精闢論述,我們發現,用它來說明現階段中國新中產階層在文化消費上所體現出來的實用性與功利性特徵,是再合適不過了。
中產階層對階層差異的強調,充分地證明這一新興階層對自身地位所懷有的焦慮感。即使在中產階層號稱已佔人口總數80%以上的美國,中產階層也在為自身地位的穩定性而憂慮不已;米爾斯是較早系統地分析中產階層的地位恐慌感的。C� 賴特·米爾斯:《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米爾斯在與漢斯·格茲共同研究上升時期的美國新中產階層時,這樣論述他們的行為方式與特點:鑑於自身的身份地位環境,中產階層對聲望有著強烈的要求,這種對聲望的要求在所有的舉止風度、習俗以及體現不同地位人們生活方式特點的消費方式上都有表現。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Character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Institution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53) ; Cf� Vidich ed�,op�cit�米爾斯認為,這實際上說明了中產階層普遍存在著的地位恐慌。其他一些美國研究者也認為,新中產階層雖在美國社會中的作用正日漸明顯,但由於其自身並沒有獨特的東西,所以他們的生活模式都是對上層階級的竭力模仿。美國許多高層管理、行政、專業、知識與官僚階級的成員都來自承載鄉村文化與道德傳統的階層,大學教育的經歷成為他們新生活方式所賴以形成的源泉,他們已經拋棄其父母所在階層的行為準則;很清楚的一點是,美國大學文化與這一文化的載體——大學教授已成為形塑新中產階層生活方式模式的極為重要的部分。因為作為上流校園文化的載體,大學教授在繪畫、文學、詩歌、音樂與戲劇等方面有著別人所不具有的優勢——這些都是他專業的一部分,因而他們對傳統文化有著絕對的壟斷。大學已經成為中產階層及其後代的新文化消費與休閒方式的打造中心。Joseph Bensman and Arthur J� Vidich; The New American Society (Chicago: Quadrangle Books; 1971); Cf� Vidich,ed�,op�cit�保羅·福塞爾則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及外貌、言談和精神生活等方面挖苦美國中產階層一味追求的“品味”與“格調”,認為他們在盲目模仿上層趣味的同時恰恰暴露了自己的低俗品味,暴露了對自身地位的焦慮與恐慌。他們唯恐自己資本的欠缺被他人窺破,因此總是處心積慮地要在各個方面表現出自己的不俗品味來。福塞爾,同前引書。
相對於國外成熟中產階層的地位焦慮之感,中國新中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