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第二種是道德之愛,這是社會在進化過程中賦予人的精神,如善良、忠誠、大度等等。除了美之外,能說出的愛的原因全是道德。但是,由於文化的內在化,使美與道德常常混在一起,甚至道德影響了美。比如,樸素之美應該是天生的,但同時也是道德的。道德昇華後就成為一種本質的認識,此時對美的認識便與之前會有大不同。人會更進一步地認識一個人的內在價值,而這種內在價值,實際上,是指一個人的道德的完滿程度。在文明社會中,人們會更加註重道德之愛,即社會之愛。它是在文明社會能夠使人幸福的內在保證。人類的讚美實際上更多地給了道德之愛。
這種愛是人的認知能力的體現,是真正作為人的力量。崇高的道德昇華為信仰和宗教。也許我這樣論述的時候,人們會不屑一顧,因為時下對道德的譴伐比任何時代都要猛烈。宗教界人士也不將信仰與道德相提並論。因為在他們看來,道德是神授的,並非人的創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道德是人在社會化的程序中不斷變化的,也就是說,道德是社會化的產物。
愛情受三種力量支配(2)
這種愛能至於神聖。
第三種是慾望之愛,慾望又有兩種:一種是生命原初慾望,如性等;另一種是社會文化賦予的惡*望,如佔有慾、嫉妒、憎惡等等。它構成了人的非理性之愛。但缺乏了這種非理性的愛,愛也是不完美的,是極度脆弱的。
在我看來,人們常常是受非理性的愛支配,當理性出現的時候,這種愛自然地裸露出醜態。人們常常以為,愛是無法說出的,愛又是無法控制的,原因主要在於非理性的愛佔了上風。
在生活中,實際支配人們愛與不愛、婚與不婚的潛規則恰恰是這種非理性的愛。很多人在婚後對愛情會產生失望,是因為婚後的生活歸於平淡,歸於無常,理性漸漸地成了生活的規則,而非理性的欲在此便顯露出來。人們再也不覺得愛情是神聖的。
在人類中間,絕大多數人的愛是受這種非理性因素支配的。它使愛情終於俗念。
但三種愛單獨存在的並不是很多,往往是第一種與第三種或第二種與第三種互動在一起,或有時三種愛同時迸發。在人的不同階段,三種力量會交替出現。青少年時期,主觀的美常常會佔上風,人往往對愛情產生幻想,對愛情的企圖也是極端的,自然受傷害也是最大的。更多的時候,道德之愛會浮現,這是人們擇偶的最重要的因素。有擇偶心態的人常常會在愛的面前猶豫不定,因為每個人總是有道德上的或是美學上或是非理性方面的缺失。但其實,更多的人是在命運中隨緣定奪的,在這個時候,非理性的愛慾可能會佔上風。比如,有很多女子在糊里糊塗中與某男子發生性關係,結果也就嫁給了他。這便是愛慾決定的。
我們往往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邊是美,一邊是道德,同時面前又站著非理性的愛慾。我的很多朋友都面臨過這樣的難題,在這個時候,他們也徵求過我的意見。在他們的意識中,有兩種力量在作鬥爭:一個女子代表了美與非理*望的結合,另一個女子代表了道德之美。他在內心深處是喜歡前者的,但是,他知道前者會給他帶來災難,或者前者讓他無法捉摸,讓他有一種隱隱的恐懼。後者則是他想要的生活,是的,是一種作為人類的生活。那便是道德,是幸福,是穩定,還有永恆。
在今天,有一種愛情觀是極為可怕的,那就是激情。實際上,就是美與非理*欲結合的愛。人們讚美這種愛情,而詬病神聖的道德之愛。人們把永恆的生活說成是無聊的缺乏激情的生活,何也?信仰的喪失,使道德成為無本之木,無水之源。但我相信,他們終究一無所獲。所以他們常常感嘆,還是古代社會好,娶幾個老婆,把美與道德兩種愛都可以娶回家,沒有遺憾。他們最終會選擇哪一個是靠他身上的幾種愛的力量的強弱和對自身的信心來決定的。
很多人在人生的強盛時期往往不在乎道德之愛,他更側重的是對美的佔有,但是,他會慢慢地發現,道德之愛是人性中最美的愛。同時,他的強盛時期在慢慢地過去,內心中的理性開始左右他的身心,道德也慢慢地從人性的大海里浮現了出來。在這個時候,他收起了放浪,開始過一種平靜的幸福生活。整整一本《簡·愛》無非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羅徹斯特的前半生是放浪的半生,他為自己找的藉口便是沒有愛情。實際上,他是獲得了愛情,只不過那些愛情都是些虛幻的美之愛與非理性的慾望之愛。它們最終都會識破真相。所以,羅徹斯特等待的愛情是一種人類的道德之愛,即人性之美。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