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或神經細胞和1萬億個支援細胞或叫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為神經元提供養分。神經元相互連線,形成了1000萬億個接合點,這些接合點稱為“突觸”。他們從懷孕期間大腦初始形成開始,就不斷地生長發育。
儘管人腦結構複雜,可發育十分迅速,人腦發育起源於卵子受精後1周內。受精卵不斷分裂,一部分形成大腦,其餘的則形成神經系統。在母親尚未注意其月經推遲時,胚胎的大腦已分成了三部分。
例如,卵子在週日受精,到星期三胚胎就已經由至少30個細胞組成了,到了星期五這些細胞已在子宮著床了。下週一,外胚層膜、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開始形成。到第三週,外胚層看上去開始像面板了,腦部也出現了明顯的膨起。
在懷孕不到1個月的時候,整個胚胎看似一條小魚,尾部凸起呈包頭樣,很像句子中的逗號。大腦中明顯形成了兩條溝,一條隔開了前腦和中腦,另一條隔開了中腦和後腦。直到這時,媽媽才發覺自己懷孕了。
孕期第5周,細胞大量分裂,形成大腦半球,半球然後迅速增大、生長。大腦皮質的發育在胚胎髮展過程中是最為奇特的。
孕期第7周,前腦形成兩個如豌豆大小的腦泡。其細胞壁只有兩層,薄如髮絲。在兩個腦泡之間,尚未長成的神經細胞上下游移,然後分裂形成兩種新的細胞,其中一些新細胞形成樹突和軸突,其餘的形成起支撐作用的神經節。
在通常情況下,到懷孕第15周時,大腦才明顯地分成了6個區:前腦2個區,中腦1個區,後腦3個區,這些區域形成大腦的基本框架,幫助大腦正常分化成各種結構:腦膜、神經、纖維、細胞核、神經節等。
到第33周時,大腦的神經中樞基本形成,並和周身相連。由胎兒時期到出生,直至十七八歲,大腦始終在持續發育著。至此,透過基因與環境——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的綜合影響,大腦完全形成了。
聽音樂也應適可而止
[
轉貼自:搖籃網點選數:159更新時間:2005…2…12]
雖然音樂能引起嬰兒的反應,但有些科學家認為,經常給嬰兒聽音樂可能有害。特別是在嬰兒牙牙學語的階段,父母不能每天長時間給嬰兒聽音樂,否則,孩子會喪失學習語言的環境,久之,就會失去學習語言及說話的興趣,反而養成沉默孤僻的個性。
還有人認為,嬰兒不宜長時間聽節奏明快、優美動聽的立體聲音樂,這是因為嬰兒的聽覺器官正處在發育階段,鼓膜、中耳聽骨以及內耳聽覺細胞都很脆弱,對聲波的敏感度很強,很容易發生聽覺疲勞。尤其是嬰兒戴上立體聲耳機收聽音樂,由於音量較大、耳機閉塞外耳道口,立體聲韻進入耳道內沒有絲毫的緩和與迴旋的餘地,直接刺激幼嫩的聽覺器官,時間一長,就會使孩子的聽力受影響。
自然加上養育決定智力
[
轉貼自:搖籃網點選數:57更新時間:2005…2…12]
兒童在某一時期的智力狀況如何?兒童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能否促進或提高他的智力?這些因素會限制智力的發展嗎?據前美國國家神經病和盲研究所所長理查德 馬斯蘭博士介紹,人的智力取決於下列幾個彼此相互作用的因素: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遺傳基因特性;妊娠期或出生後中樞神經系統受到的損傷或改變;個人經歷與環境。
專家將特定的環境刺激與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聯絡起來,結果發現兒童在出生時,其大腦就具備了相當大的學習潛能,並且記憶、行為和感覺在大腦的結構與功能的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每一年齡段,都可用特定方式去刺激兒童大腦的生長發育。透過神經聯結…神經元之間的相互聯結,並由此發展出更多的聯結,大腦可以接收並處理外界的資訊。對大腦的刺激導致聯結的產生,隨著越來越多聯結的產生和保持,兒童的學習潛能也就不斷擴大。但如果施予大腦的刺激不夠,則這些聯結就會喪失或消退。
()好看的txt電子書
事實上,有關研究指出大腦發展的可塑與否存在著關鍵期。科學家們相信大腦細胞只有在一定的時限內才容易被啟用。潘菲爾德博士認為:“人腦本來是一個鮮活的發育著的器官,但這一天生的潛能被不可抗拒的進化給束縛了。沒人能夠改變這一點,甚至是教育家還是精神病學家也不能。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勾畫出一個兒童大腦功能發育的時間表。我們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