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4/4 頁)
懷念這個,不樂意擠。
另一個,也便是曾經的傻子雷信雷坦然,他與方程交好,又受了許仙的恩惠,三個人自是比其他人更加親近友好。“許年兄,要不咱們還是僱人吧?”
大腦是變聰明瞭,但是這體力,他可不是那麼行的。擠了一會兒,便與方程是雙雙滿頭大汗。
“僱人?這還可以僱人嗎?”方程問道。
雷信說:“自然是可以,這歷年都有那代人看榜的閒漢掮客,使銀子便會代你看榜。”
“那就使銀子。”方程實在是不想再往裡面擠了,這人山人海的,生生能擠死讀書人。
既然他們都不願意擠,許仙自然是要隨大流。
三人步入一個茶館,這兒早早坐了不少士子,顯然也是擠不進去的。把名姓報與小二,小二有如泥鰍一般,鑽入人群不見了。
喝上壺涼茶,方程他們才喘上—口氣。
剩下的便是耐心等待了。
不大會兒功夫,外面一陣轟動,禁軍開道,開啟人路。
“快快,三榜放榜了。”
宋開寶六年,確立了科舉的三級考試製度。到了元代,殿試劃分一、二、三甲,前三人賜進士及第,為一甲;餘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為二、三甲。而明清沿元制分三甲。
現在頌布的便是三甲,也就是同進士。
三甲似乎不是那麼優秀,但是由於宋朝取士太多。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人數籠大的天子門生經歷了兩三代,便再也無官可授。
老朱吸取了這個教訓,大為減少了錄取人數。比如—甲榜單僅只三名,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
這人數—少,自然是虛位以待。
進士中一甲三人,殿試後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