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 頁)
那是什麼?濁氣嗎?官場是個大染缸,入了便乾淨不了,是這個意思嗎?還是說為官者須有浩然正氣,否則必為這濁氣所汙,成為一濁官。
突然守在外面的僕人在管事邊耳語,管事又去告知正滔滔不絕發感慨的二位大人。二人立即不再言語,匆匆下臺,往門外而去。
又出什麼事了?來了什麼大人物嗎?
眾人不解。卻看到一個身著常服的人,帶著三五個從人家丁從正門進來。
還沒去迎,這人就進來了。二位官員立即恭身行禮。“下官拜見丞相大人。”
------------
(感謝“李棟(遠古)”的慷慨打賞,感謝“小小白菜頭”,你的更新票,小吃吃下了。更新又掉收藏啊!)
第172章、試探(求收藏)
(又是裸奔的月份,求收藏啊!)
-------------------------------------------------------
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大明丞相李善長李大人。
李善長善於調護諸將,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興國翼大元帥,以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從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其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他裁決。後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善長兼領大都督府司馬,升任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他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吳元年(1367),論功被封為宣國公。吳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長由右相國改稱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曾與劉基等裁定律令。作為“大總管”,李善長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他在朱元璋最勢微的時候投奔而來,一直負責軍隊的糧餉供應,成為前線將士風掃殘雲的“發動機”。他是朱元璋登基典禮的“總導演”,是朱元璋大封功成時的“首席公卿”,是朱元璋的親家翁。朱元璋曾特賜他一方鐵製的憑券,上面明寫著可以免除他兩次死刑、免除他兒子一次死刑的承諾。
這李善長在大明的威望無人能極,一身極貴紫氣,就是那傲慢的狀元郎,元史書寫者郭考也在他面前壓彎了腰。
李善長笑道:“不用多禮,現在沒有什麼大人,我聽說這裡有文會,特來觀瞻。你二人不用管我,去做你們的事吧!”
許仙仔細看他,這李善長長相倒是不孰,—身極貴紫氣更是不用說,但是同樣的,他身上也籠罩著濁氣,遠比其他人更多的濁氣。
他的—身濁氣,竟然比許仙還要多。再看他既沒有浩然正氣,也無轉化之能……
看到這,許仙有了更多的明悟。
李善長說是隻是旁觀,不要管他,但是隻要是在吃官家這口飯,有幾人是真的可以不管一國相國?至少他們是做不到。
二位官員哪兒還敢廢話,立即便宣佈詩會的開始。什麼滔滔不絕的學識表現,—下子全都沒了。
只聽他們說道:“這文人聚會,豈能沒有詩詞。今rì大家便以詩詞顯才,急切之間難有佳作,不如先出題目,也好讓大家先做準備。”
聽到要出題目,一應士子同時一凜,皆直起了身子。
應天府學教授掃視眾人一眼,然後淡淡道:“今rì這一園的果木花開,你等便以花果為題,以一個時辰為限。”
立刻,便有兩個下人抬出一個偌大沙漏,放於臺旁顯眼處。
題目已經出來了,一眾書生再沒有心思吃飯,都皺眉苦思,希望能夠搜刮腸道,以求得好句子來。
許仙卻不管這些依舊酒來即幹,直吃得口滑。
考較學問了,夏侯劍自然不會再亂跑,回來許仙身邊,說:“許公子,你怎麼還吃,不擔心?”
許仙笑著說:“不用擔心,不用擔心。”
不要看許仙在不斷地吃,其實他也是在想。想後世哪一首詩,既合今rì題意,又可以試探這濁氣—番。
夏侯劍“哦”了—聲,也不再問了。在他想來,許仙是有大才學的,光是許仙寫的字,他便自問寫不出這麼漂亮的字來。
許仙是不知道夏侯劍所想,如果知道非吐他—臉花露水不可。你—個拿劍的,和—個拿筆的比字漂亮,不吐他吐誰?
不說原許仙字就不差,單單是字道,這字就差不了。唯—讓許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