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你明天照常上課,那些人敢再來,老子讓他們去牢房裡罵!”
周赫煊是真生氣了,收拾不了軍閥,他還收拾不了遺老遺少?刺殺事件本就讓周赫煊憋了一肚子火,現在正好發洩在那些人身上。
有人冒出來給他當出氣筒,周赫煊怎麼忍心拒絕。
082【打一頓就好了】
天津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城牆就被推到了。
東西南北城外的居民越聚越多,房子修得亂七八糟,完全沒有整體規劃,眨眼看去就像是貧民窟。
因為郊外地價便宜,天津的四所希望小學全部修在郊區。城裡的孩子需要走很長距離才能上學,但附近“貧民窟”的兒童卻十分方便。
大清早,周赫煊和馮庸便來到學校,他們還帶了十多個警察。
將近二十人擠在土屋中,這屋子是用來堆放雜物的,比如粉筆、三角尺等教學用具。
學生們陸陸續續到校,雖然開學還不滿一個月,但這些孩子的精神面貌卻改變很大。好學的坐在教室裡朗讀,貪玩的聚在操場上嬉戲,整個校園顯得非常有活力。
馮庸倚門而立,看著外面玩耍的小孩子,由衷微笑道:“這也算得上亂世當中一片淨土了。”
“有你的功勞。”周赫煊拍馬屁道。
“哈哈哈,這話我愛聽。”馮庸得意大笑。
周赫煊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他招手喊道:“張小五,過來!”
那報童揹著書包跑到跟前,鞠躬道:“先生你好!”
“不錯,很有禮貌,”周赫煊笑道,“這些天都學了什麼啊?”
張小五道:“我學了很多字,有中、人、土、山、川、火、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厲害啊,半個多月就已經學這麼多了。”周赫煊誇獎道。
張小五高興地說:“都是文老師教得好。”
“去玩吧。”周赫煊拍拍他的腦袋說。
等張小五跑開,馮庸才笑道:“這小子挺機靈,說不定以後能有大出息。”
“所以才要辦學搞教育啊。”周赫煊也笑道。
民國初期的教育,分為通俗教育、平民教育和民眾教育三種。
通俗教育說白了就是開啟民智,包括演說、辦報、宣講所、圖書館等等,都屬於通俗教育範疇。力爭讓民眾增長見識,開拓眼界,接受新事物等等。
平民教育即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爭取讓更多的學齡兒童和低文化人群獲得知識。
民眾教育產生於北伐時期,學者認為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它是失學兒童、青年、成人的基礎教育,也是已有文化基礎人群的繼續教育和進修相當於掃盲和提高國民文化素質。
其實從清末開始,全國便開始出現類似希望小學的簡易學堂,由當地士紳名流捐款籌辦。授課內容有修身、識字和珠算,也即德育、語文和數學,想法跟周赫煊差不多,同樣免收學費併發放書本。
此外還有露天學堂、貧民半日學校等等,都是為貧寒子弟掃盲而設。
清政府和民國曆屆政府雖然不給力,但民間人士的辦學活動一直沒有停止。中華民族能幾千年屹立不倒,和崇尚教育是分不開的。看看後世印度的教育情況,就知道國家之間的差距多大。
天津有個民間教育家叫林墨青,他在晚清時期就辦了6所免費小學(男校),後來又聯合官府、士紳興辦起11所女子小學。但這類學校往往辦不長久,捐款跟不上就只能停課,造成許多孩子二次失學。
順便一提,這位林墨青老先生已經64歲了,雖然身體健康狀況不好,但還是被張學良邀請來擔任“中華希望教育基金會天津分會”的名譽會長。
今天第一堂課是數學,老師叫張彥,畢業於省立天津師範中學。張彥雖說已經當老師,其實年齡還不到20歲,也是貧寒出身,因為師範學校免學費才能繼續接受教育。
“我們上一堂課,把100以內的數字學完了,今天來教同學們加法。加減法可是很有用的,平時買東西會用到。學會了加減法,以後做工也能算清工錢。今天要學的就是1+1=2……”
就在數學老師上課時,教室外漸漸來了一些閒人,他們趴在窗外議論紛紛,似乎對張彥很不滿。甚至有人催促張彥早點下課,換皇妃老師來教,他們都是來看皇妃的。
馮庸從雜物間探出頭來看了看,鄙視道:“一群愚民!”
“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