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第2/4 頁)
一些植物動物,連我自己都沒有琢磨出來它的用處,你們可以自己去琢磨,自己去開發,或許是項收益,不是嗎?”
齊策抄著手,閒閒地踱了過來,插話:“我們家族最近對萘樹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們高價尋求萘樹的種子,以及栽培方法,諸位只要看到山野間栽種的萘樹,只管掘出來,我趙氏見到萘樹就付錢,價格是……”
齊策看了一眼趙武,停了一下,等待趙武的暗示,但中行吳顯然越來越不耐煩,趙武趕緊揮揮手:“具體的事情你們私下裡商量,軍隊先出發吧!戎狄部族組成的遊騎兵長相過於顯眼,反正楚王所在的位置已經清楚,讓先驅軍首發,以遊騎兵作為接應。”
胡國是小國,中國的歷史上,對於胡國的姓氏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胡國是商朝王室後裔,媯姓,起源於堯舜時代的後夔,所以被稱為“歸夷”,他們原居於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遭到商王武丁的討伐,被迫四處搬遷。除一部分留居中原建立“歸”國外,大部分“歸”人繼續向南遷移,於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建立起“鬍子”國。也有人認為胡國是姬姓,是周王室後裔。周朝建立後,才被封於今安徽阜陽地區,從而建國“胡”。後來因為受到楚國的煎迫,被迫叛離了炎黃周國,改投蠻夷楚國……
不過,胡國畢竟是一個滅亡小國,它究竟姓什麼,對歷史毫無影響。趙武從不介意、也不願探究胡國國君究竟姓什麼。真實的歷史上,在數十年後,胡國及其周邊國追隨楚國攻打吳國。戰後,為了避免吳國報復,以至於胡國等小國又到向吳國。所以楚國強迫那些小國搬遷,然後在小國搬遷走後空置的土地上,安置了強大一點的:蔡國,以對抗吳國。所以,現在胡國的國都狐丘,又成了後來的蔡國國都新蔡。如今,蔡國已經滅亡,滅亡他的是趙武。
真實的歷史上,在胡國等國搬遷之後,他們為捍衛楚國的利益而耗盡了國力,隨後,楚國毫不猶豫地兼併了那些搬遷小國。春秋時代,中華大地上一共有130多個國家,楚國兼併的國家,光有名姓記錄的就有42個,相當於總國家數的三分之一,並超過了其後列國兼併國家數目的總和,其中也包括滅國數量位於第二位的晉國,第三個的秦國、第四位的齊國。
楚王之所以把大軍退往胡國,是因為胡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它背後是楚國兼併已久的諸舒國(諸位舒國,包括舒庸國、舒鳩國、舒蓼國、舒龍國、舒龔國、舒鮑國等國),諸舒國再向東南,就是位於蘇杭等地的吳國。
楚王背靠諸舒,是想著子木從南線撤軍之後,能夠救援他。沒想到,子木繞過諸舒地區,直接帶領水軍沿長江後撤,進入了郢都,把楚王扔在了胡國。
子木是想借自己聲勢浩大的撤軍行動吸引趙武的注意,讓趙武調軍南下,把目光針對自己。畢竟,在春秋時代,冒犯一位國君被認為是不祥的,而郢都的戰略重要性遠遠超過楚王那殘缺不全的軍隊。所以子木大張旗鼓,戰船上旌旗蔽日地來了一次武裝大遊行,弄得楚國人都知道了,而楚國之外的人卻一個都不知道。
楚國之外的人一個都不知道,是因為楚國的語言與文字有別於中原。而趙武盯上楚王,則是由於他的思維模式有別於春秋人。他擊退楚王佔領三城之後,不合常理的放棄了追擊的機會,開始埋頭在當地屯墾,等到夏糧成熟了,趙武才挪動屁股……但他卻再次出乎春秋人意料地,指揮大軍撲向了楚王。
訊息傳出,整個楚國的人都驚呆了:沒道理啊!大國上卿做事如此不講規則,我們的大王已經被你打殘了、打瘸腿了,你幹嘛不依不饒地不放過我們大王?
楚王也慌了,原本楚王待在吳國耍無賴,心裡未嘗不盼望著趙武會被子木的楚軍主力所吸引,然後他楚王就可以做出一副英雄模樣,像一個死硬分子一樣“死戰不退”。他是躲在戰場後方不受騷擾的地方“死戰不退”,順便看風景。當晉軍的遊騎以及先鋒出現在胡國城下的時候,楚王徹底驚呆了。他沒想到趙武竟然是這樣一個偏執的人,他死揪住自己不放,盯住了自己……戰爭,不是這樣玩的。
事情緊迫,左右的人再次提起子木的要求,楚王牛推半就地肯了,他臨走時還記得攜帶胡國的國君同行,而他來不及帶走的是楚國的剩餘軍隊與胡國百姓。楚王的戰船剛剛來開出胡國碼頭,晉軍的戰船到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附庸國計程車兵們
中行吳長久以來督造的成果終於顯示出來,晉軍的戰船沒有用體型小的戰船充數,全是狹長而靈活的巨舟。
趙武就是乘坐戰船而來的,他抵達的那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