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部分(第3/4 頁)
謂“忠”就是履行自己的職責,做事符合自己本身的身份(職業)。晉國是大國,是我們的霸主,盟約說“大毋侵小”,您作為晉國副帥,幫助我們這些弱小者,維護了我們的尊嚴,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此外,你忠於自己的國君,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從不牽扯到晉國卿大夫之間的內鬥,這實在是忠誠的楷模……
所謂 “孝”您以弱冠擔當起趙氏復興的任務,從一點一滴做起,使得趙氏家業能夠重新崛起,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後裔,這就是最大的孝。所謂“禮”您任職多年來,從不逾越自己的本分,堅持按照春秋規則對待自己的上司與部下,對待我們列國也總是謙恭,遵守禮儀接待。
至於“仁”,所謂內外有別,武子您是百戰百勝的將領,殺場上認真對待自己的敵人,這是你的“忠”,不是你的兇惡;是你的“禮”是你遵守為臣之道,是你在履行晉國副帥的職責,我怎麼敢用兇惡來指責你?武子你征戰殺場這麼多年,連我魯國的百姓都知道,跟著趙武子戰鬥,從來不會吃虧,事後的戰利品分割,你總是用功勞大小作為標準,這不就是你的“禮”與“仁”嗎?
至於趙武子你對待自己的奴隸,對待自己的臣屬,那也是充滿“仁”啊!我們魯國就是因為你趙武子的仁義,得以僥倖避過滅國的災難,也因此獲得在齊國面前直起腰來大聲說話的機會,全是因為趙武子你的仁慈啊!今後寡君還要多仰仗你的仁慈,才能夠使我魯國得以立足。”
叔孫豹是誰,是第一個評論“不朽”的人,他確定的“不朽”的標準是中華民族最終的“不朽”標準。此刻得到叔孫豹如此高的評價,趙武子心中沒有覺得特別高興,他只是覺得奇怪,莫非叔孫豹也是一個穿越人士,他比孔夫子提前數年談到了“忠、孝、仁、禮”。
趙武子斜著眼睛看了叔孫豹半天,沒發覺叔孫豹臉上的表情有什麼異樣。而對面的叔孫豹看到趙武這番模樣,以為這是不勝惶恐的態度,他心中還直感慨:“不驕不躁,趙武子,大仁也!”
其實,是趙武誤會了。在現代社會,中山國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裡,用它的鳥篆文字,銘文都是“天命、忠、孝、仁、禮、慈愛”之類不合時宜的東西。這說明,在春秋時代已經有了“忠、孝、仁、禮”的說法,孔夫子不過是總結了春秋時代的主流觀念。
據說,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前,派偵察員刺探中山,回來之後這樣描述中山王:“中山王喜歡跟知識分子交朋友,見到讀書人就平等行禮。他經常送溫暖下鄉,到窮巷陋房裡拜訪離退休的老教授,問寒問暖。至於那些找不到工作的穴居之士(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專家教授,亦即:專門對領導的主張進行學術性讚賞及“職業舉手同意者”),也都奉為上賓,簡直就像侍奉親爹一樣侍奉他們。”
史書記載,趙武靈王聽到偵察者如此說,大驚失色,感慨說:“完啦!這不是賢君嗎?這樣的賢君,我肯定打不過他了。”
偵察員說:“不然!以我之見,中山王喜歡讓專家教授營造自己喜歡的輿論氛圍,並召到朝堂上奉為顯貴,他已經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只知道沉醉於自己製造的虛假氣氛當中,結果將士們就沒有激情在外殺敵。他上尊那些聽他話、幫他編造事實的學者家者,那麼農夫就不肯老老實實修理地球,都想著酸文假醋地跟學者學習拍馬屁,說一些虛假頌揚的話,農田於是荒怠了,國家就貧窮了。這樣的國家,不亡國才怪呢?您趕緊打它吧!”
趙武靈王聽從了偵查員的建議,輕輕鬆鬆滅了中山國……
此時的趙武不知道原來時空的玄虛,他盯著叔孫豹看了半天,沒有發現任何異樣,便搖了搖頭,苦笑了一下:叔孫豹以為我趙武從不參與家族爭鬥,他錯了。
告別魯國君臣後,趙武進入戚地。在孫林父的領地登上了戰船,逆流而上,向晉國進發。
真實的歷史上,趙武父輩、叔叔舉家罹難,自幼幽閉山中。從他步入翻覆無定的政壇以後,人生驚濤駭浪,幾度榮辱起伏,僅僅四十歲的他突然厭倦了險惡的官場。歲月蹉跎,人生虛妄,這個年紀的趙武多想高翔遠引,羽化登升。但他一度擁有的炫爛夢想,卻建功太難。晉平公不是勵志圖志的開明君主,讒邪圖私的各家族同僚也不是他的知音。回首往事,他人生一場,蠅營狗苟,“蛆蟲相爭於糞土,滿頭白髮來偏早,到手黃金去已多。”
所以,趙武與齊國交戰後,大獲全勝的他面對範匄的私慾膨脹,極度心灰意懶。同年冬天,在返回晉國途中他去河南溫縣冬祭了祖爺爺趙衰。此後便如垂死老人般,頹廢地消耗完了自己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