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1/4 頁)
的‘趙’字,還有他們的佩刀嗎?”
士弱細細一看,驚訝的回答:“也是,他們身上的彎刀雖然形狀特異,但刀柄是曲柄的,雕著鳥頭,這是你家的鑄劍工藝。武子,你什麼時候把戎人都變成自己的牧奴了?”
趙武糾正說:“不是牧奴,是牧人。他們不是奴隸,而他們放牧的馬匹,我全按正常價格收購,所以我跟他們是公平交易的平等關係。”
士弱看著戎人趕著馬群與他們擦肩而過,他擔心的問:“公平交易?你讓他們去趙城進行交易,這些戎人性格放肆,讓他們進入趙城,你放心嗎?”
旋即,士弱又笑了:“我忘了,你已經把市場全部遷出了城,安置在七個城下町中。”
趙武補充說:“沒錯,等接收了霍城,我就更不用擔心他們了。說實話,我還真巴望他們在趙城鬧點事,這樣我把峽口的霍城一封鎖,發動騎兵去搜捕他們,事後,也就可以合理合法的沒收他們的財產了。”
士弱點頭附和:“沒錯,我晉國怕過誰?這樣一群戎人想鬧事,那不是找死嘛。”
其實,士弱剛才跟趙武的交談中忽略了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戎人都居住在霍城以北的太原盆地裡,趙武還沒有接收霍城,但已有戎人部落歸附他,並開始在太原盆地替趙氏牧馬,這說明趙城的勢力早已經越過了霍城,抵達了戎人的地盤。想收編戎人部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這夥戎人輕車熟路的行走在通向趙城市場的大路邊,同樣說明趙武垂涎霍城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早在國君還沒將霍城分封給趙武的時候,他已經對霍城周邊下手了。這是一種越軌行為。士弱是大法官,這樣的僭越事情正歸他管。士弱不在意,因為霍城現在已經歸趙武了,而此前霍城沒有提出申訴,此後,又怎能追究往事?所以士弱對趙武的提前偷跑壓根不在意。
霍城守軍早已經接到國中的訊息,霍城南門,城守霍達跪迎新領主,他恭敬向趙武奉上了霍城城門的鑰匙,鄭重起誓:“我,城守霍達發誓忠誠於主人趙朔之子、趙城之主趙武。作為封臣,我絕對不違背主人,我將是您忠誠的助手,只要我的力量允許,我將以我的職責和我本人來給予您以勸告和幫助,決不欺騙和反叛,以使您能夠維持和實行國君所賦予您的權威。”
趙武按照規矩,賜給霍達一套衣服、一柄玉具劍、一柄鐵鉞,莊重的接受了霍達的臣服,並宣示:“我,趙盾之孫,趙朔之子,晉國現任新軍佐、霍城的所有者趙武,承認你的臣屬權,賜你玉具劍證明你擁有的權力,賜你鐵鉞認可你在領地內的司法權。”
賜給封臣寶劍是春秋時代的封建習俗,它的意思是:“劍及履及。。。。。。裨冕笏,而虎賁之士說劍也(《禮記樂記》)”………也就是說,佩劍在春秋時代是身份的象徵,是認可對方封臣的地位。賜給對方鐵鉞則語出《禮記王制》:“賜弓矢而後徵,賜鐵鉞而後殺。”意味著承認對方擁有領地內的司法權,可以不透過上級領主,直接依據法律宣判與殺戮。封臣禮中“賜以冠帶衣裳,玉具劍”代表著分賜者擁有“最高所有權”。
但這個權力不是無限的,作為霍城的領主,趙武還必須重申自己的三大義務:“我在此發誓,身為霍城之主,我將竭力保護霍城百姓的安全;尊重霍城百姓對財產的擁有;同時,我承認霍城附庸擁有陪審權,當他們觸犯法律的時候,我絕不單獨對他們進行審判。”
說到“附庸”的陪審權,當初三郤被刺殺的時候,長魚矯就是利用陪審權,要求三郤當庭審問,而後借陪審的機會湊近三郤完成了刺殺行動。
陪審權是封建附庸享有的權力,其後發展出申辯權、辯護權。而早期的陪審權其實就相當於辯護權,犯了罪的附庸可以要求證人出庭陪審,在關鍵時刻為自己作證。而且,在不犯罪的情況下,他們也有權參與審判,裁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而這些陪審員當中的首領則被稱為“士師”。
一套禮儀走完後,霍達讓開了道路,他領著城中武士重新跪在道路邊,士弱將戰車停在大路另一邊,讓趙武先走,趙武也不客氣,他擁有這個權力首先入城。
登上霍城的城牆,趙武巡視一通,搖著頭說:“這城牆還不如我趙城的。”
士弱笑了:“小武拿什麼不好比,拿你的趙城城牆來比?我聽說國君已經抱怨幾次了,說你趙城的城牆修得比國都還要雄厚。這霍城也就是個小城,它的城牆雖然殘破,但戎人兩百年未曾攻破過,這城牆下埋葬的戎人屍骨數以十萬計,你怎麼能嫌它殘破呢?”
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