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乘。現在,趙武的良種意識讓伯樂大為感慨。等他在馬場轉悠完,伯樂立刻決定:暫於趙氏安定下來,開始寫他的《相馬經》……
有免費勞力不用白不用,趙武任命伯樂為馬場主管,開始殘酷壓榨這位相馬名人,自己則脫開身,帶著齊策請過來的老師進入軍營。
這日,太陽剛剛升起。按照春秋人的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趙武披掛整齊,向院門口走去,在他身後,智姬揚聲提醒:“武,齊策昨天說範匄家要送來五千農夫,你今天提醒師偃一聲,讓他提前劃好農田,咱可不要誤了農時。”
趙武腳下一軟,嘴裡無意識的嘟囔了一句,快步跑出院子。
智姬在背後嘟囔:“也不知他聽清了沒有,嗯,這種事還是我親自出馬……”
幾名家族武將正應在門邊,齊策先拱手:“主上,我今天就領著鑄劍師燻去匠器坊,軍營我就不去了,趕緊開始武器製作為上。”
趙武點頭,他請來的那批老師也齊齊躬身行禮:“恭迎主上。”
走在路上,趙武喚過自己家中的武士首領,隨意的說:“鮒,清,連,我不習慣叫這樣單個的名字,今後我給你們增加一個姓吧,你們都是武士,不如以武為姓。”
鮒輕輕點頭:“主上名叫武,讓我以武為姓,那是我的榮幸,武鮒遵命。”
清默默點頭。連不滿意了,他原先叫做“閽連”,現在已經成為“圉大夫”,所以應該稱之為“圉連”。圉連抱怨:“主,我現在可是圉連,將來我萬一立下大功,得主上恩賜一塊小封地,那我還以武為姓嗎?”
趙武笑了:“隨便你,我只是現在想把你稱呼為武連,當然,你也可以自稱為‘圉武連’。”
武連笑了:“這算是雙名麼——武連,也很好聽,罷了,我勉強湊合吧。”
武鮒不願意了:“主上用自己的名‘武’給你命名,你這野人,還嘮嘮叨叨說了個不停,不想在趙家混了。”
趙武連忙阻止:“這是氣話,這話可不能亂說,諸位和氣點,和氣生財嘛。”
新來的那些教頭默默跟在身後,他們雖然驚訝趙武的隨和,連下臣在身邊爭吵他都不訓斥與責罰,但這些武士都在列國混過,他們知道最嚴格的封建秩序,所以全都不表態。
遠遠看到這群人,趙氏值班武士開啟軍營的大門,迎進了他們。此時,在巨大的校場前,私兵們正在以“兩(二十五人)”為單位吃早餐。那些普通士卒聚集在一起,而高階軍官單獨就餐,他們的伙食明顯比普通士卒伙食好,連他們的餐具都很精美。
趙武當先領著這群人走入軍官隊伍,他老老實實的排在隊伍後面,耐心的等待前方的軍官取走自己的食物。輪到趙武了,他得到一個瓦罐,一個提籃。瓦罐裡盛了一罐子肉糜(肉末麵粉煮成的肉粥),提籃放著兩張餅子,餅子中間夾了三根肉條,旁邊放了一碟鹹菜。
鹹菜的出現要歸功於管仲。管仲治理齊國,確定了對農民免稅,對商人輕稅的策略,但管仲另一手挺狠:他決定對金(銅)與鹽加重重稅。
金(銅)當時是戰略物資,擱現在的話就是大規模殺傷武器,而鹽則是老百姓每天都要用的生活必需品。管仲透過操控金(銅)的流向,影響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勝負;又透過控制食鹽的輸出,揮舞“制裁”大棒對不服從國家進行經濟封鎖……
後來的人沒有學到管仲的經濟手腕,反而認為齊國又是減稅又是免稅,但僅僅透過控制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就能使政府致富,於是這就成了後來的“鹽鐵政策”。
ps:求票啊,求推薦與收藏!
第三十一章 伯樂我有,壓榨為主(下)
在管仲的“金(銅)鹽”政策下,當時的食鹽成了奢侈品,而晉國是內陸國家,雖然就近有座鹽池,有座銅山,不怕齊國的經濟大棒,並從齊國嘴縫裡奪得霸主地位,但在國內,民用食鹽還是昂貴的。
不過,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管仲讓食鹽成為奢侈品,老百姓就醃鹹菜,以此鑽食鹽政策的空子。
隨著管仲政策的推行,春秋時代就誕生了“菹法(也就是醃鹹菜)”以加工蔬菜,並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醃製品,此外還有臘、脯等鹹肉幹、鮑魚、鱐等鹹魚乾的流行……於是,中國獨特的鹹菜文化誕生了,現代人也把這種文化稱之為“醬文化”——據說,這“醬文化”的極致就是:“我是來打醬油的”。
趙武的瓦罐裡,肉糜粥沒有鹽分,也沒有醬油,但趙武像個熟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