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奴隸監工稱之為“胥斤”,他這個胥姓跟晉國著名的卿大夫“胥氏”沒有關係,這個胥意思是小官吏。
胥斤笑,回答:“家主慈悲,額外給他們開恩,這訊息已經傳達遍了,人選前幾天也已經確定了,請主上過目。”
趙武接過名冊,看也沒看:“人數太多,我一個個見恐怕來不及,讓他們以百人一隊,過來見我。”
記錄奴隸身份的東西叫“丹書”,是用紅色硃砂記錄在竹簡上。這些丹書被武士們抱著,堆放在趙武腳下,奴隸們以一百人為一隊,走到趙武面前叩頭,而後趙武指揮官吏給他們發放丹書,意思是:從今往後他們不是奴隸了,是自由人。
丹書拿到手後,許多奴隸激動的將那根竹簡折斷,也有奴隸小心翼翼的將它們儲存好,而後那些奴隸不約而同的重新歸倒在趙武腳下,感激不盡的說一些效忠的話。
奴隸們一批批如流水般湧上,丹書拿到手後,他們會被官員領到另一個角落裡,由官員給他們發放自由民身份的證書,然後他們又會轉到下一位官員的手裡,這位官員將領他們來到田野,來到分給他們的土地上,給他們分發農具,宣佈他們成為公社的一員。
釋奴工作進行完畢後,剩下的奴隸很激動,他們不停的竊竊私語,數萬奴隸的私語彙成一股巨大的嗡嗡聲,趙武站起來,舉起一隻手,表示自己有話說,立刻,嗡嗡聲嘎然而止。
“我來和你們做一個約定:我打算明年的田租就以今年的產量為基準,凡是交納夠今年糧食產量的家奴,無論他還剩餘多少糧食,都屬於自己。
也就是說:只要你們努力多產糧,多出的糧食全歸自己,我只要按照去年的糧食數目收取。怎麼樣?
剛才你們也看了,你們當中,表現最優異者獲得了自由民的身份,這個比例很大,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而這樣的獎勵今後每年都有,也就是說,只要你們努力,十年後怎麼也輪到你成為自由民。
我來就是和你們做這個約定的。你們也知道,我趙城兵力不足,所以我打算裁減監管你們的人手,並和你們約定明年交納糧食的數目,我承諾在明年一年的耕作中,給予你們有限的自由,你們可以在趙城的範圍內隨意走動,而你們也要向我做出承諾,承諾在我給予你們信任之後,不要因為監視人手的減少而生出逃跑的念頭。”
趙武說話時,旁邊的家臣猛拽他的衣袖,似乎被趙武的步伐嚇住了。
ps:衝榜,週一衝榜,需要大量票票支援,書友們,投票啊,讓推薦票來得更猛烈寫吧!
第二十五章 (上)
說起來,中行氏、荀氏陪嫁的兩個女孩跟智姬輩分有點混亂。三姐妹之間,中行氏是智姬的侄女,荀姬是智姬的姑姑。
這在別國是違背禮法的惡行,但在春秋時的晉國則不同。
當年晉文公流亡,回國前秦國把他侄子晉懷公丟下的夫人,也就是他的侄媳婦懷嬴嫁給他,以此作為出兵支援他繼位的條件。晉文公有點不情願,這時大臣狐偃給他說了一番道理,專門分析禮法,那番長篇大論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別人的輩分跟自己無關,只要跟自己沒有直接血緣關係,都可以娶。
自晉文公之後,晉國便不太在意家族內的輩分排列。有許多公卿大家族歷史久遠,相同年歲的人甚至輩分相差好幾輩,但他們陪嫁起來毫無顧忌:只求年齡相當,不管輩分差異;進入同一屋內,相互都“姐姐妹妹”叫的親熱。
對於這種婚配行為,整個春秋都保持了緘默。因晉國是霸主,不久,這種行為在戰國迅速普及。而後來的孔夫子,在明面上雖不表態,但偶爾在其他的方面,則不鹹不淡的誇晉文公幾句“信也(講信用)”,“譎而不正(狡詐而不正直)”……
趙武轉身問師修:“我該回新田城奔喪嗎?”
師偃搖頭:“不行,主上是‘敝人(住在國境線的邊境人)’,敝人進入國都,除非是單獨一人。否則,未得國君許可,帶兵而入就是謀反——但現在的情況,主上能不帶護衛單身透過‘揚(趙城南面的三郤封地)’嗎?”
師修附和:“齊策仍在國都,如果君上同意主上入城,或者荀氏、中行氏、智氏認為主上可以入城,齊策會送來信的,沒有他的信,主上還是在家中服喪吧……依照禮法,下臣請夫人離室別居(與趙武分居)。”
智姬也擦著幾滴可憐的眼淚,頻頻點頭:“我知道……可那棟房子實在太溫暖了,那張床也太柔軟舒適了……不如,我們幾個姐妹還住在屋裡,請夫主移到另一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