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部分(第3/4 頁)
的維護。東海之地雖然偏僻,雖然家族本部的官員無法直接監督,但並不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我體諒各位墾荒不容易,先給你們十天的時間修整,然後,官員會下去盤點封庭。十天!諸位努力吧!”
侯晉落後一步,悄悄的向身後的小貴族交代:“船隊剛運來一批石灰,每位領主都有份購買,這批石灰原本是在海邊修築要塞與鹽場用的,主上特別開恩,撥出來一批。”諸位小領主都心領神會:這是讓領主們趕緊拿著石灰回去,還願自己領地的封庭,以便十天之後正式點驗。
頓時,滿天的烏雲散了,小領主們直起腰來,臉上帶出發自內心的笑。趙武又開口了:“去捕鯨場,我要看看你們的捕鯨作業。”
侯晉連忙引路:“主上,如今我們的捕魚場,鯨魚皮、鯨魚蠟、鯨魚肉都能變成商品換來收益,唯獨鯨魚的魚刺魚骨找不見用途。另外,我們的漁船捕撈回來後,海灘上總是丟棄著魚鱗和魚腸,弄得海灘腥臭無比,主上能否想個法子,幫我們尋一尋魚鱗、魚腸的出路。”
趙氏自發展雞鴨養殖業以來,整個養殖業可謂不產生一點廢物。一隻雞被屠宰後,雞雜鴨雜被分門別類製成小食品,雞身鴨身被裝箱運往各地酒肆、羈站(驛站)……連雞鴨的羽毛都派上用途,製成防寒的衣物,這種物盡其用的吝嗇曾讓列國商人們大為恥笑。但春秋時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列國人恥笑趙氏連羽毛都拿出來賣錢之後,不免產生一種不服氣的想法:比國力、比組織性、比軍隊的實力,我們確實比不上晉國人,就不信賺錢的點子上比不過晉人。
在場的中小領主就是這種糾結心理的產物,名義上他們是晉國人,而且是晉國的小貴族,是小國寡民羨慕的物件,但在大多數晉人心中,他們還是來自列國的流亡貴族。這種糾結刺激著他們,使他們竭力想在母國人面前表現自己的創造力,而在晉國本土人面前,那股來自母國的自卑心理,又使他們不肯輕易向母國人服輸。
咱如今好歹是晉人,如果讓別人想出新奇的掙錢點子,那咱們還有臉嗎?總不至於來到晉國,成了晉人之後,連母國人的賺錢本領都比不上吧!可惜,創造性思維不是誰都有的。
對別人來說,似乎很難的事,趙武脫口就是一個新點子:“傘,這麼長的鯨魚骨,又軟又有彈性,如果支撐成傘蓋,把鯨魚骨當作傘骨架,這些可都是上好的材料啊!” 趙武來到堆積如山的鯨骨垃圾場後,還來不及仔細觀察鯨骨,就給出一個結論。
下這個結論是因為:鯨魚骨最主要的用途是作為時裝附件,用於撐開女性裙襬……但在春秋,這用途實在不好開口。這年頭,中國女人沒有穿大裙襬的習慣,想要讓女人產生無中生有的時尚追求,難度有點高。然而,由女人的裙襬造型想到雨傘,只不過是逐漸推進而已。貴族嘛!誰家馬車頂上不喜歡架一頂傘蓋,所謂“車蓋雲集”不就說著這種時尚嗎?鯨魚骨輕軟而富有彈性,做成摺疊式傘蓋,一定比木頭製作的傘蓋時尚。
這裡是海產品處理廠,按趙武的規化,此處不遠是深入海中的防波堤與碼頭。漁民們捕撈歸來,可以利用碼頭上吊的巨大滑輪架,將捕撈物從船艙裡吊上岸,然後用獨輪車運送捕獲物,一路沿著硬化的路面,推送到這個巨型的、用水泥鋪成的作業場,進行再加工。運到這裡的魚常要經過剝鱗開膛,然後一條條的碼放整齊,再運到後方進行清水沖洗,再採用醃漬、煙燻等種種手法處理,做成可以長期儲存的食品,運往內地銷售。
大災過後的晉國,正是靠著巨量的海產品,“粗茶淡飯”地捱過了人口擴張期。
這座巨大的魚類處理廠也帶來了巨量的垃圾,如今,處理廠周圍全是丟棄的魚鱗與魚的內臟,很多垃圾經過發酵,發出一種難聞的臭味,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在海風強烈的吹拂下,臭味也讓人站不住腳。
趙武剛才關於鯨魚骨的建議,已經讓人感慨其新意,但這還沒有完,趙武繼續說:“我聽說魚鱗可以熬製成骨膠,再經過烘乾,成為骨膠粉,這種骨膠粉是止血的好藥,如果士兵的外傷經過烈酒清洗,塗上這種骨膠粉,傷口可以迅速止血、癒合……
魚的內臟可以用來當作肥料,使農田肥沃起來。此外,最珍貴的是鯨魚的胃,鯨魚胃內的未消化物,經過發酵就是一種昂貴的香料:龍蜒香。傳說這種龍蜒香是龍的唾液滴入大海而形成,我不知道這種傳說是否屬實,但你們可以把鯨魚胃內的粘液單獨取出來,浸泡在海水裡,然後密封進入瓷罐,進行發酵處理……成不成的,一兩年後再看著。”
一名隨行的小貴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