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3/4 頁)
族生活了!”
師修也不滿的哼了一聲,勸解說:“主上怎麼能說這些書沒有用呢?有的人以財寶為珍貴,有的人卻把知識與賢能作為珍寶。這次我們向魯國大臣展示的就是我們對賢能與知識的愛好?這才是大收穫。有了魯國君臣的美譽,今後家臣們來魯國開商鋪,想不掙錢都難。這樣的好結局,主上還苦惱什麼?”
趙武有氣無力的點點頭:“我知道,那一千名戰俘算是市場開拓費吧!我們給自己掙一個信用額度。可是,我現在後悔了,這筆市場開拓費未免太大了一點。一千個戰俘,我能建立六個墾荒囤,開出來百餘平方里的荒地來,這百餘里的農田,每年又會給我帶來多少收入?”
單慮聽到趙武的話,馬上好奇的詢問:“我聽說,晉國現在流傳著一本書,叫做《拓荒日誌》,傳言是韓起子記述趙氏四十日拓荒的過程。如今,列國都在傳頌趙氏拓荒的高效。主上剛才提到這點,修老,可否跟給我詳細解說一下。”
今年初的時候,趙武正式確立了四大家臣的地位,這四大家臣在春秋時代被稱為“老”。這個詞當時既有“年過七十”的意思,也有“重要人物”意思。用在家族職位上,這個詞後來演變成“家老”也就是首席家臣的意思。其中齊策是諸家臣之首,稱之為“大老”,師修則可以稱之為“修老”。
師修好為人師,馬上忘了繼續勸諫趙武,轉而向單慮講解:“說起來,我趙氏有三年的拓荒經驗,現在拓荒的手段已經規範化、流程化。主上這次著急回去,也是為了拓荒事宜。明年春,我們在甲氏的拓荒點將要並屯………也就是把發展成熟的屯墾點兩兩連線起來,建造成一座大的城市。”
師修馬上又補充:“我趙氏的屯墾點,兩兩相距二里路,這些屯墾點逐步發展,等到人口數量足夠了,屯子裡各項設施都齊全了,相鄰兩個屯子的寨牆用石牆連線起來,就是一座城市了。每四個屯墾點恰好圍成每端城牆長二里的中等城市,而後,其周圍的小屯會併入城市管轄,那座新築起的城市也會把圍牆不斷的加高加厚,最終成為一座大城。”
師修詳細解釋了一番,最後補充:“明年,我趙氏將新增三座中等城市,成為擁有五座雄城的大領主。”
單慮更加疑惑了:“照這麼說,我趙氏豈不正缺人手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送出一千名戰俘來,等魯國人知道這個情況,不知道該怎樣體會我們這份情意。”
這兩人聊得火熱,趙武低頭看著車上堆滿的竹簡石頭犯愁。春秋時的道路狀況並不好,沉重的竹簡石頭壓得兵車行走艱難,大大拖累了趙武的速度。趙武正琢磨,是否要拋下這些書籍寶玉輕裝前進的時候,一樁突發事件使他終於下了決心。
一名武士領著一位氣喘吁吁的趙氏私兵趕來報告。那私兵拱手彙報:“家主,我從甲氏趕來,路上跑了十七天。在我動身前,甲氏有三個狄氏部落趕來投靠,武清彙報給齊策,但他也不敢決定,派我快馬趕來魯國,請主上給予指示。”
趙武大喜,他滿口答應:“送上門來的好事豈能推辭,齊策糊塗了,這種事還請示什麼?”
師修趕緊解釋:“主上,收納狄人,這是國君的許可權。如今國君正在潞氏築城拓荒,這些狄人不去潞氏投靠國君,反而穿越了潞氏與甲氏北部向我們投靠。主上若是隨意答應了,恐怕國君會不高興。”
趙武猶豫的問:“難道我要跟國君見面分一半?”
師修搖頭:“這又不是賊贓,豈有見面分一半的道理。應該全部獻給國君,而後聽任國君處置。”稍停,師修解釋:“我趙氏與狄人向來親善,昔日先君趙孟子出於狄氏(指趙盾是狄女生的,並在狄國成長到成年時代)。故此,歷代家主當政的時候,都有一些在本國活不下去的狄人部落來投靠趙氏。主上今年大肆清剿甲氏,狄胡退入赤狄後,想必把趙氏重新崛起的訊息帶入了狄氏,這些狄人因而趕來投靠。按照慣例,趙氏接到狄人的投靠後,都會將這些狄人轉而獻給國君,國君從其中挑選部分勇士(有力者)充當武宮守衛,而後將剩下的狄人賜還給趙氏,這次我們也應該這麼做。”
趙武猶豫不定:“既然這是規矩,那就照規矩行事。只是國君會挑選多少人?對了,狄人來了多少?”
報信的那名武士回答:“來的三個都是小部落,總共大約三百餘戶,有五百匹戰馬,牛羊沒有計數,策老(齊策)推測,這是靠近潞氏邊界的小部落,因為聽到資訊早,所以動身快,但恐怕隨後會不斷有狄氏部落過來投靠,這個冬天很冷啊!”
師修附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