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2/4 頁)
麼,我魏氏就與趙氏毗鄰而居,也好相互支援。”
魏絳與悼公商談的結果當日就傳出宮外。此後,晉國大臣也立刻研究那份地圖,順便替自己選定了中意的地盤。雖然太原與通城之間已經是開發完善的土地了,使得這片土地有多人垂涎,但有韓厥在,那些卿大夫雖然垂涎,卻不敢悍然伸手插手趙武開發完善的領地之中。那就是欺負趙武,而趙武,現在已不是任何人能欺負的了。最終,通城與太原之間不歸趙武的閒置土地到了國君手上,國君藉機封賞了許多與他關係密切的公族,以及中小侯國,他的弟弟楊幹也在其中獲得了一座城。
春秋是以城為國。因為築城的成本過大,所以大多數國家,整個國中只修建一座城市,把這座城市當作自己的國都,出了國都大門,鄉間就是農田。晉國稍稍有不同。它是霸主國,兩百年積累下來,加上晉國卿大夫之間的爭鬥過於慘烈,所以晉國卿大夫都有築城的習慣。
但這次開發太原盆地,情形卻顯得很奇怪。因為趙武的新封地處於太原城最北端,待在後方的各家族乾脆省去了築城的手續,直接在自己的封地裡築起一個農莊,便開始耕作。連年的戰爭已經讓這些家族家底掏空,能減少支出何樂而不為。故此,等開春國君的封賞正式確定下來,太原盆地雖然一片繁忙,但整個盆地裡只有三座城市,這三座城市都屬於趙氏:盆地最北端的城市名叫“汾陽”,汾陽旁是魏氏領地魏榆(農莊)、而後沿著汾河向南、依次是晉陽、太原(通城為太原附屬)。
趙武似乎比較痴迷於築城遊戲,反正他自從動工重修趙城後,趙氏以每年一座城市的擴容速度在擴張。這年春,在趙武名下的領地已經增加到七座,除了太原盆地三座外,趙城、霍城加上甲氏的兩座城市,使得趙氏擁有城市的數目位於晉國諸卿之冠。隨後,趙武也就有了“七城之主”的綽號,不過,這綽號很快就不適用了。
次年春,霍城之南,丙六公社,趙武正帶著隨從緩緩步行,視察著公社的生產情況。社首(相當於公社支部書記)滿臉堆著笑陪伴在趙武身邊。
春秋時代是一個很奇妙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既存在著奴隸制,也存在著封建制,更有原始社會的制度遺存,而這裡的人民公社就是從原始社會里遺留下來的氏族制度。春秋時的一個公社也就是一個“裡”,這個“裡”在戰時向國家提供一個“卒”的武士。公社中這些武士屬於上層統治人員,除了他們之外,剩下的都是些納稅的農夫。
霍城周圍的公社是趙武新近增建的,原本這些公社應該分別命名,但趙武比較懶,因為這個公社提供的武士在作戰序列中屬於“丙六”卒,所以趙武乾脆以“丙六”命名。這附近其餘的公社遭遇大致相同,他們的公社名就是武士在作戰序列中的名稱。
“丙六”社首指點著周圍,殷勤的介紹:“這幾家都是今年遷來的流人。嘿嘿,聽說他們是從趙城出來的。”
第八十六章我的城市我的兵
“丙六”公社社首這話意猶未盡,他所謂的“從趙城出來的”意思是這些人原先是趙城的奴隸,獲得自由人身份後,因為擔心原先的奴隸身份會被人瞧不起,所以乾脆搬得遠遠的,搬到一個無人認識的地方,開始新生活。這也是大多數奴隸獲得自由後的自發選擇。
所謂“流人”是趙武創造的新詞,他說的是那些沒有被烙上烙印的奴隸。目前趙氏已經逐漸捨棄了奴隸制,透過戰爭擄掠的新奴隸已經不再被烙上烙印,稱之為“流人”。這些人在趙氏服役一年後,很快的能獲得自由人身份。按規定,獲得自由的奴隸能得到一筆安家費,以及一批農具。而後他們可以在趙氏家宰(管家)那裡自己挑選定居點,然後於趙氏宗府登記,拿著宗府發放的自由民身份證明(戶口)動身前往新定居點,抵達後再向當地公社社首報到。
趙武聽完社首的話,輕輕的點點頭,轉身問師偃:“我們今年釋放了多少奴隸?有多少人如期報到?”
師偃捻著下巴上的鬍鬚,笑嘻嘻的回答:“九成以上,新釋放的奴隸有九成以上到指定地點報到。”
趙武又問:“竟然有九成,那些沒有報到的一成,人去了哪?”
師偃搖頭:“這我倒不清楚,不過,有九成報到,我們已經該知足了。上萬人,如果一個個押送到指定地點,我們該花多少錢?現在讓他們領上農具,拿上戶籍證明,自己去指定地點報到,能有九成人如期到達,我們也不賠本。再說,如今荒野裡四處野獸出沒,有些人迷路了,有些人病死在路上,有些人乾脆遭遇野獸襲擊而喪身,這九成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