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1/4 頁)
殺綺擔�胛抑髟鴟!!�
現代人是難以想象古代的生活的,尤其是春秋。在這個時代,既有青銅器文明的頂峰,也有蠻荒時代遺留下的貧乏。區別就在於“城市”,文明是從城市的建立開始的,有了城市,就有了社會分工,就有了“社會”。如此,人也就與野獸區別開來。
在春秋這個時代,大多數國家還停留在城邦文明中。他們以城為國,一個國家也只有一兩座重要的城市。除了國都之外,其餘的城市並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城”,他們只是國中其他小領主的“聚落”。如果小領主所在的家族連續數代沒有被轉封,在他們歷代努力下,這種聚落也能逐漸升級成非常接近城的聚集點。然而,這種聚落終究與國都有所差別,它們與“國城”分處兩個時代,一邊是文明,一邊是蠻荒。
趙武是位宅男,他對外界環境的要求不高,一到這個時代,他把自己的窩看得比什麼都重。他沒有宏大的思想去改變這個時代,只想讓自己安安穩穩的而活下去。在他看來,自己已經把小窩建設的很好了,完全是現代烏龜流的頂級防禦,呆在這個烏龜殼裡很安全,至少這個時代沒有人能被威脅到他。因此,他對那些迷戀國都“繁華”的行為不屑一顧。開玩笑,比這繁華百倍的地方咱都見過,那種青銅文明的繁華算個什麼?所以他也沒心思詢問家臣屁股的問題。然而,忽視對他小窩的建設,這他不能容忍的。
“我認為現在的體制並不完善,單單依靠體制的力量去約束附庸,還不夠。而且,目前我們的領地,九成以上是荒地,這些荒地開發出來,能讓我們現在的實力增大百倍。策,現在可不是遊玩的時候,九成的荒地在外面,你怎麼忍心在國都花天酒地。”趙武不滿的抱怨。
師偃一直心在樂,難得聽趙武訓斥齊策,作為趙氏原有家臣,看著外來的客卿,一個個爬到他們頭上,他雖然耿直,但心裡如果沒有芥蒂,那是不可能的。不過,聽到趙武的指責,逐漸趨向蠻不講理,他忍不住勸阻:“主,策說的也對。我們現在的人力,實在顧不過來。再說,千百年來,列祖列宗都是用這種方式管理領地的,沒有這種體制也不會有齊國的強大,也不會有我們現在的晉國。”
然而,趙武翻了個白眼:你們哪裡知道,春秋到此為止,下面是戰國亂世,那更是一個“白骨盈於野,人命賤如草”的亂世。要為亂世做好準備呀!
趙武沉吟著說:“有沒有一種說法,談到道路的作用?”
趙武問的這個問題,是他所看到的一部電影引起的啟發。電影中,一場大災難來臨,地球上所有幸存的人都結寨自守。兩個寨子之間即使相距五里,也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後來一位流浪漢假扮都差,帶著一包郵件去一處居民點混吃混喝,結果這名流浪漢成了英雄,因為他打通了郵路。
在評論這部影片的時候,有人解釋說:大約在中國春秋時代,希臘哲學家提出了“國家”概念,並認為道路就是國家鎖鏈,路連通的地方,那片土地就會牢牢的捆綁在國家戰車上。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是這個意思。而在中國,秦始皇修築的“秦直道”奠定了中國的版圖與文化格局。因為後來的王朝再也沒有修過類似的國家公路,所以中國的版圖與文化再也沒有超越春秋。
秦始皇修秦直道,絕不會是突發奇想,在他以前一定存在著理論基礎。而要論治國的理念,“中國第一人”絕對不是孔夫子,而是孔夫子稱讚過的管仲。管仲目前已經出現過,那麼,相類似的理論一定存在,管仲應該談到過道路建設。
果然,沒等師偃回答,身為齊人的齊策立刻答覆:“確實,管仲說修好了道路,利於政令傳達,利於交通貨殖,利於……
“政令傳達,好,我就看上這政令傳達。現如今我趙城地盤過大,一份政令傳遞出去,需要十多天。為了便於控制領地,咱們修路吧!動用兩萬名奴隸,修一條趙直道,把最北端的塞子與最東端的寨子連線起來。我來修這條主幹道,便於傳達政令。其它各寨子各掃門前雪,修通自家寨子的主幹道的路。今後幾年,趙氏的賦就用修路代替,修好路後,交通貨殖的好處由他們分享。”
齊策愣了一下,輕聲提醒:“國都裡都在談論,新軍現在還不滿員,是不是讓趙氏把新軍的兵員補滿,想來趙氏也有能力補滿。如果現在我趙氏把賦用在修路上,我們可以出動的兵力就少了。”
師偃立馬駁斥:“新軍是由趙氏與魏氏的私兵組成,而新軍不滿員,不是我趙氏一家的責任。趙氏政令不通暢,卻只是你齊策的責任。”
齊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