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份額達到了6 %,(2007年資料),因此崛起在望,中華民族的騰飛指日可待。按這些流行的觀點,似乎經濟的發展是崛起的決定性因素,似乎富與強緊密相連,甚至兩者之間竟可以劃等號。那麼看看清末的情況吧。
1840年,中國的GDP全球排名第一,佔世界的份額為,此時英國的GDP佔世界的份額僅僅是,但是與英國打仗,大清慘敗。這次戰爭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以數千遠征的兵力,將大清帝國打得屢戰屢敗,清政府在無奈下,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1860年,中國的GDP雖然有所下降,可全球排名仍為第一,佔世界GDP的份額為。遠超英、法。這一年,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後一年,英法聯軍以兩萬兩千人的兵力,攻入大清帝國的首都北京,嚇得大清的皇帝咸豐逃往熱河。洋兵如入無人之境,燒殺搶掠,圓明園就是這時被燒的。此戰的後果是大清割讓九龍給英國,賠償英法軍費一千六百萬輛。
1894年,中國的GDP全球排名第二,佔世界GDP的份額為,而日本的GDP佔全球GDP的份額只有,中國是日本的5倍多。此時大清的常備軍是一百萬,而日本經過持久的擴軍備戰,兵員也只是區區的22 萬。但是在次年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大清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陸軍也是節節敗退,潰不成兵。此戰的後果是割讓臺灣、遼東半島給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1900年,中國的GDP全球排名仍舊是第二,佔世界GDP的份額為11%,但是八國聯軍以兩萬人的兵力,從天津長驅攻入北京,當時華北一帶有清軍十多萬,義和團民四、五十萬,卻阻擋不住孤軍深入的兩萬洋兵,被其趕殺得望風而逃,最後,洋兵攻破北京城,逼得掌權太后慈禧遠逃西安,卻不知羞的自稱“西狩”,此役的結果是簽訂《辛丑條約》,賠償洋人白銀四萬萬兩。
(各種GDP數字來源: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該文在如下網頁:)
歷史是血淋淋的,但是隻簡單的用“清政府*無能”來解釋這段悽慘屈辱的歷史,顯然極不負責任。清政府那麼無能,卻仍舊在這段時間魚肉百姓,作威作福,那是不是說明那時候我們的百姓更加無能?或者借用一句自欺欺人的話,“不是我們無能,而是敵人太強大”!
清政府的功過,不是這本書評述的範圍,我引用以上幾件事,只是想說明GDP和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關係並不是那麼緊密。鴉片戰爭之時,中國既大又富,GDP排名穩拿第一,遠遠高出名列第二的英國,佔世界份額之大讓人咂舌,但這又能怎麼樣,那時候在我們的國土上作戰,兵員總數又遠遠多於英國,可失敗的是我們。如果僅僅是一次失敗,那麼在戰術上戰略上可以多找原因,但次次失敗,而且敗得極慘,就不是技術層面的原因了。
1840年的大清,幅員廣闊、全國一統、皇權專制,擁有遠超世界各國的GDP,軍隊的數量也是各國中最多的,說它是個弱國,簡直讓人覺得說不出口,但它就是那麼弱,弱得讓人痛心。 。 想看書來
第十六章 立憲成功,40年內中國能否達到世界強國的地位?(3)
三. 國家強盛與民族強盛
沒有民族的強盛就沒有國家的強盛,1840年,當中華民族尚處於萬馬齊喑的可悲狀態,大清如何能稱得上強盛,即便它再福一些,再大一些,那也只是富只是大而已,和強盛沾不上邊。
說到“萬馬齊喑”,想起了龔自珍已亥雜詩中的一首: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首詩寫於1831年,距第一次鴉片戰爭不到十年,有這首詩為證,那個時候,清朝最起碼在龔自珍的印象中是萬馬齊喑,而從清朝盛行的文字獄等事情中,也能佐證龔先生的萬馬齊喑絕不是無稽之談。不過龔自珍能勸“天公重抖擻”,看來是他對這樣的大清並沒有完全失望,還指望它能真的抖擻起來,但是他的兒子卻似乎對大清完全失望了,因為後世有人提出指控,說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就是他兒子帶的路。
天下家國,本同一理。如果有這樣一個家庭,家大業大,可是家中的人卻或病或痴,或懦弱或顢頇,那麼這個家不強盛,經常遭人欺負就是難免的了。
用家的道理來看,大清那麼大,那麼富,卻一點也不強,原因其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