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 想看書來
四、
致柳樹坪 兼議知青文學 四、
31樓椰風海韻: 樓上諸位朋友對知青文學寫作方面各抒己見,很有意義。多作些這樣的探討,對知青文學的創作方法和歷史意義以及傳承下去都是極其重要的。這樣集思廣益,可能使勤奮的知青作家們得到一定的啟示,寫就輝煌的傳世之作! 愚以為:小說和散文儘可能不用第一人稱,(紀實文學除外)客觀地反映當年知青生活,不以訴苦為主題,而是讓讀者從字裡行間去體會,則更有說服和震撼力。羅丹老師做得很好,達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
32樓艾木地:知青文學,也算讀過不少。有一個感覺,絕大多數這一類作品中,往往只見知青,不見農民。我以為,如果脫離了農村、農民這個大背景,知青文學恐怕是難得寫出深度、廣度的。
33樓西嶺望雪:知青文學總體上來講;是屬於";杯具";型的;因為長達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整整一代人用青春淚水甚至生命書寫下";知識青年";四個大字;知青這個群體;承載了太多的苦難;他們與鄉下的原住民相比;天時;地利;人和均處於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狀況;生存條件;心理壓力;政治壓力都迫使他們生活於社會的最低層;(當然少數下鄉鍍金的除外)諸多原因造成了知青這個特殊群體;幾十年後;當知青們回憶過去的日子時;當然痛苦會多過歡樂;他們記錄的是一部真實的歷史;而不是虛構的";歌舞昇平";。象王朔這樣的名人所說";針尖大的事情;拖來一車皮眼淚";是漠視知青這個特殊群體在那種歷史時代所承載的苦難;是對歷史的極端不負責任;紀飛兄說得好!王朔;他算什麼";東西";!
34樓天塵:我用了一句王朔的話,看來引起一些朋友的不快。這裡我應該做點說明。王朔此話的原意不是說知青上山下鄉是“針尖大的事”,而是說知青文學中,有人喜歡把自身經歷中針尖大的事都看得非常重要,痛苦得悲天蹌地。在地裡摔了一跤,也可以寫出一兩萬字的感慨。它的原意是這意思。至於有人感覺自己經歷的是大苦大難,您儘管訴苦好了,我不反對。一車皮的苦拖出一車皮眼淚估計王朔也沒理由反對了。
35樓天塵:寫下鄉的苦難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問題是寫作的心態。我取笑談以往。不必沉醉於痛苦之中。不必顧影自憐。不必喋喋不休。當然,這又是個人好惡問題。林黛玉似的望月傷情,見花落淚,如果傷得精彩,落得婆娑我也會欣賞的。只是我不會(偶爾也會。所謂男子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36樓大隊部:知青和農民畢竟是兩回事吧?說農民比知青更苦,相信農民不一定會認同;反過來農民對知青的看法要嘛不歡迎,說知青攤薄了農民的被窩,要嘛對知青抱以一定程度的同情。農民是苦,但在那個年代他們的痛苦與知青的痛苦不是同一種概念。如果因為農民苦(或許比知青更苦?)於是就說知青不要訴苦,那知青是否應該高興起來,高唱青春無悔?或者謝天謝地,還有比我們更苦的農民在?
我以為有苦就該訴,農民訴農民的苦,知青訴知青的苦。如果在訴知青的苦的同時還幫幫訴農民的苦,那麼您大概就有了某種終極關懷和思考,一種對人性深層次的追問。當然,訴苦不是開大會向人煽情,博取眼淚,而是對社會歷史形態的批判。這似乎應該是知青文學的方向與責任。可惜的是,在這方面我們的很多同胞有點缺乏記性。
至於王朔,和知青不是一路人,不說也罷。
37樓孟曉:“恐怕沒有幾個喜歡讀長篇大論的。要不微博怎麼忽然熱了呢。”——現實是有點如此,但我覺得長篇還是不能缺少的,而且在思想的深刻性和藝術的高度性上,中、短篇是遠遠不能企及的。
“雖然我是欣賞並且踐行“真實的反映生活的”,堅決擁護你,但我並不反對人家。”——足見塵兄待人寬厚,只是我們自己要堅持“底線”為文!歌德不是說“每個作家身上都有一顆勇敢的種子”嗎?
“至少我們這輩人也不應該把自己畫成個三花臉。王蒙說男人不喜歡訴苦,可是他忘記了他的《在伊犁》,他沒訴過苦嗎……”——非常同意大隊部的見解:我們可以堅持自己認定的“原則”去做,我倒覺得男人可以訴苦,只是應該訴的是具有共性的群體“大苦”,而不是個人的“小苦”。其實,女知青的苦比男知青多,所以,男知青應該訴苦,特別是將女同胞在當年受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