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為了自保,總而言之,只要遇到一點風吹草動,他的本能反應就是先保自身無虞,至於這種本能反應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他就看不到那麼遠,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趨利而避害是人性本能,大家都能理解,但人性本能不僅於此,實際上,如果石敬瑭夠高瞻、夠聰明,他就會明白自保也分為很多種,老部下劉知遠就曾給他指出過一種(多送契丹金銀即可,不必割地加當兒子),老同事趙德鈞也曾給他展示過另一種(與契丹約為兄弟之國),這些當然也不是什麼光彩的舉措,但總歸還存有一定的底線,然而由於石敬瑭天生的性格缺陷,由於他骨髓深處替藏著的另類軟弱,導致他幾乎是不顧一切、迫不及待地選擇了最壞的一種自保方式。
以石敬瑭的心理素質、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當到河東節度使已是到頂,讓他在亂世中帶領一個帝國奔小康確實免為其難,事實上,從石敬瑭登基之後的一系列政務決策來看,他的確也只把自己當作一個放大的節度使,而不是一國之君。歷史的因緣際會將石敬瑭推上了他本無奢望的皇位,他乾得很努力,直做到身心俱疲,可以說比五代不少帝王做得都好,然而他的問題並非是他勤政與否,而在於他一開始就錯了,由於他先天的短視和自私,燕雲十六州的割讓成為他個人永遠也洗刷不清的汙點,而“兒皇帝”的汙名則將他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第二十四章 孫皇帝繼位
石敬瑭的死亡宣告兒皇帝的消失,但後晉王朝還存在,還得有人繼承和收拾石敬瑭留下的爛攤子。在石敬瑭臨終前,他將自己最為信任的大臣馮道叫來,又將小兒子石重睿喊來,命他向馮道磕頭,接著叫太監抱起石重睿來放在馮道懷裡,石重睿的年齡很小,因此可以置於馮道懷裡,由於其他成年的兒子都在戰亂中死於非命,石敬瑭只剩下這麼一個年幼的親生繼承人。他向馮道的這番行動表示也很明白,就是請他當託,作為顧命大臣,擔起託孤大任,輔佐石重睿做後晉的第二任皇帝。很多朝老臣馮道是朝中資格最老的官員,也是整個五代資格最老的官員,對走馬燈政權的皇位更替細節比誰都熟悉,對石敬瑭的期望,他立馬就應承下來。
然而石敬瑭剛一嚥氣,這位最受信任的馮大人就篡改了他的遺命,他與另一位石敬瑭的親信大臣景延廣(時任禁衛軍總指揮)商量,認為當前國家面臨嚴峻的形勢,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都不穩定,在這緊要關頭立一個小兒做皇帝,小皇帝就容易被朝中其他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所控制,君權必然旁落,斷非國家之福。馮道雖然對剛過世的石敬瑭不講信用,但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景延廣也表示贊同,於是兩人謀劃了新的人選,對外宣佈這就是石敬瑭的繼承人。
此人便是石敬瑭的侄子加義子石重貴,早在晉陽時期,石重貴就已被幹爺爺耶律德光看中,以後也一直在後晉擔任軍政要職,石敬瑭去世的那一年,他已被封為齊王,而義子繼位在五代是家常便話的事,所以石重貴就被兩人立為後晉第二任皇帝。於是在五代又多了一位養子當了皇帝,當初石敬瑭反叛後唐的理由之一便是李從珂系養子,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現如今他自己的繼承人也是養子,想起來還真是有點反諷。
第二十五章 爺爺打孫子(一)
由於擁立石重貴,馮道和景延廣因此獲得了莫大的功勞,石重貴對他們十分感激,繼續委以重任,特別是對景延廣更是言聽計從。這景延廣是後晉第一大話王,作派極象當今某些政客或專家,打嘴炮、過嘴癮的工夫一流,卻常常說話不經大腦,只求語出驚人的效果以搏人氣和名氣,從不計後果得失。
石重貴上臺後,受他教唆,決定改變石敬瑭在世時的國策,轉而執行向遼國“稱孫不稱臣”的政策,也就是說,石重貴可以給耶律德光當孫子,後晉卻不向遼國稱臣。這裡面大有講究,當孫子者,只是家庭內部親屬關係的確認,反正石敬瑭當乾兒子已經把臉丟光了,石重貴再當幹孫子也沒什麼好丟人的。不稱臣者就不同了,後晉皇帝雖然是遼國皇帝的幹孫子,後晉卻可以不是遼國的臣屬國,在國家層面上是平起平坐的,就如同中世紀以後的歐洲,各王國王室之間靠聯姻的群帶關係搞得大家都變成了親戚,某國的國王是另一國君主的長輩或晚輩的情形數不勝數,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地位卻是絕對平等的。石重貴不再稱臣,也就是宣佈遼國再不能隨意干涉後晉內政了。
這項政策當然十分有骨氣和硬氣,估計石重貴在石敬瑭時代見多了遼帝國和遼使者的惡聲惡氣和飛揚跋扈,在心裡替乾爸爸憋屈了不少悶氣,現在自己當家作主,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