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為後唐的臣屬,卻懷有二心,辜負君主,不肯進攻敵人,又打算利用天下大亂的機會,貪圖一點蠅頭小利,不忠不義,又有何面目活在世上。趙德鈞沒料到送大禮會遭到述律太后的怒斥,又不敢反駁,只能做低頭不語狀。述律太后這才將話題轉到財物上來,問道:你的金銀財寶都在此,但你的田地、房產在何處?趙德鈞答道:都在幽州。又問道:幽州現在屬於誰。聽到此處,趙德鈞已預感到述律太后正在給自己下套,但又不敢不回答,便答道:現在當然屬於太后。述律太后聽後大笑道:既然整個幽州都已屬於我,還用得著你獻田地、房產嗎?完全是一付儲地超多的大房產開發商的神態。小地主兼小開發商趙德鈞極度羞愧,只得無言退出。由於趙德鈞在與述律太后的機智問答中被嚴重打壓,這使得他感到極度鬱悶和不安,極大損害了他的身心健康,不到一年就病死在契丹,做了異鄉之鬼。
趙延壽的命運則比干爸爸好得多,得到了耶律德光重用,因為耶律德光想利用有經驗的漢人來統治中原,然後再由他加以操控。趙延壽曾長期供職於後唐官場,因此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加封燕王。鑑於先前石敬瑭對待趙氏父子的不友好態度,再加上要報答耶律德光的知遇之恩,趙延壽成為降將中最賣力的一個,屢次建議耶律德光南下進犯中原,並親自領軍充當急先鋒。在滅晉之戰中,耶律德光讓趙延壽領兵開路,答應他在平定中原後立他為皇帝。這種許諾耶律德光曾對不同的物件用過多次,屢試不爽,趙延壽果然因此更加賣力,衝鋒在前,撤退在後,在攻滅後晉的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
但趙延壽最終還是被耶律德光給忽悠了,石重貴投降後,耶律德光遲遲不願兌現扶趙延壽當中原皇帝的諾言,趙延壽著急了,就讓人對耶律德光說道:如果暫時不能當皇帝,讓他當太子也未嘗不可。他想以此提醒耶律德光,但耶律德光卻表示:我對於燕王沒有什麼捨不得送的,就是割我的皮肉也行,更何況是其他的事,只是我聽說太子要由皇帝的兒子來做,燕王怎麼能做呢?一口回絕了。耶律德光在中原期間始終不提讓趙延壽當皇帝一事,後來由於中原軍民反抗激烈,耶律德光決定撤回老家, 趙延壽自然也要隨行,中原皇帝夢眼看破滅,不料耶律德光突發暴病,死在半路上,趙延壽反倒覺得機會來了,公開宣稱根據耶律德光的遺命,他己任命自己擔任“權知南朝軍國事”,也就是中原的臨時最高統帥。但遼國的新皇帝耶律阮並不承認所謂遺命,派人將他抓捕後押解回遼國,不久,趙延壽也病死在異鄉,算是與他乾爸爸殊途同歸。
第二十七章 風雲人物的結局(二)
其二,範延光和楊光遠。當年石敬瑭赦免了範延光的反叛之罪,並賜他免死鐵券,讓他易地為官。沒多久,範延光又調回大梁,升任太子太師,這是極高階的榮譽職位,卻毫無實權,範延光幹了幾年,上表要求退休,要回到故鄉河陽養老。石敬瑭批准了,於是範延光帶著一家老小和全部家當動身出發。範延光在後唐明宗李嗣源時期就身居要職了,算是個兩代四朝的老臣,又當了多年的節度使,積累了大量的身家。他的老對頭楊光遠(時任洛陽留守兼河陽節度使,曾任平範延光叛亂總指揮)對他的財富極感興趣,就上表石敬瑭道:範延光當過叛徒,不在鄰近天子的大梁、洛陽待著,而要跑到外地,必然會里通外國,應趁早除掉。
明明是貪財,楊光遠卻非要找個為國除奸的藉口,但石敬瑭鑑於當初曾承諾範延光不死,沒答應楊光遠的要求。楊光遠不死心,繼續建言要把範延光安置在洛陽,以便時時監控。這次石敬瑭同意了,於是範延光被迫從河陽遷居到洛陽。洛陽是楊光遠的轄區,範延光等於是羊入虎口,他剛搬到洛陽沒多久,楊光遠就派兒子楊承貴領兵將他的宅院團團包圍,也不多說什麼,直接強迫他自殺。範延光還存有幻想,大叫道:天子賜我免死鐵券,承諾不殺我,你們父子怎能如此。但楊光遠是鐵了心要他的命,所謂鐵券還不如消費券,就叫楊承貴將他強行押上馬背,挾持到城外黃河岸邊,將範延光連人帶馬推入河中淹死。楊光遠全額接收了範延光的財富,並上疏石敬瑭道:範延光是自行投河而死。石敬瑭當然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但一是忌憚楊光遠的強悍,二是記恨範延光當年的謀逆行為導致兩個兒子的死亡,也就裝不知情,追贈倒黴蛋範延光為太師了事。
石敬瑭死後,石重貴重用景延廣,與遼國關係迅速惡化。早就存有異心的楊光遠覺得也已到了自己出頭的時機,就派人向耶律德光密報道:石重貴忘恩負義,背棄盟約,如今國內流行饑荒,國力減弱,正是滅晉的最佳時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