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3/4 頁)
耗費的紙必定很多。
這印書之事,是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自從百年前有人無意間造出了紙之後,這造價不算太高,但卻輕便利於攜帶的紙張就成了極好的書寫載體。但時下書籍都是手抄而成,並沒有墨姝所說的拓印之法。
墨姝說這印書是從印章還有碑拓中得到的啟發。
伍子珩自然記得上次墨姝封為朝淵縣主時他曾送過她一方印章的事情,忽然覺得自家表妹還是挺聰明的。所謂碑拓是指在碑刻上塗上墨汁,然後覆上紙張捶拓從而得到碑上刻的原文。
這樣的拓法由來已久,起先是前朝曾在太學門前立了幾塊大的石碑,將經典的儒學經義刻在其上,引來無數人爭相抄寫。後世有人苦於沒時間守在旁邊逐一抄下,靈機一動就想出了這拓印之法,趁看管不嚴或者無人看管的時候,用紙將經文拓下,此法也就流傳開來。
印章多為陽文,印出的字跡清晰明顯就是版面太小,而碑拓版面大卻是陰文,沒有那麼清晰,若是如墨姝所言,用棗木梨木刻版來印書,剛好取長補短,結合兩者的優點,可以一試。
只是時下這紙、墨都很貴,而且棗梨木也價值不菲,除非是自家需要大相同的書籍又找不許多的抄書匠,這印書之法還使得,否則印出來的書該賣多少錢?會有人買嗎?
怕是除了想藏書的大戶人家,尋常的讀書人都沒有這個閒錢來買書吧?還不如手抄來得實在。
好在如今墨姝所說的造紙之法,這擬用來印書的新紙,造價卻比原來的紙便宜了三分有二,而且品質也很好,委實讓人驚喜。若是這墨也能有更低價的,以當今世人的求學之風,書定然不愁賣。
須知現在的讀書人,寒門學子固然是因為買不起筆墨紙硯而沒法求學,但是即使許多家境殷實的人家,卻是因為沒處借到書來抄寫而求學無門,這也是大梁各大書院都不愁沒學生的原因。
當年墨香書院招收非墨家的外來學子,就讓無數人交口稱讚,有幸能進入墨香書院學習的學子更是感恩不已。
即使如今朝廷接收了書院,這一條也並未更改,眾外來學子雖然不說,卻都將這個記在了心上。
伍子珩每次想起這個,都感嘆於墨家人的遠見。(未完待續。)
114、齊心
墨姝看過了新紙之後,肯定了工匠的成果。
隨後聽伍子珩問起印書之事,墨姝卻沒打算立即付諸行動。事有輕重緩急,目前最緊要的,並非文昌而是武治。光大文業是盛世之舉,墨姝知道如今並不是治世之時。
何況這印書若要發揚光大,也不是朝夕之事。
但是,雖然現在不急將印書推向人前,卻可以先做些準備。造紙是其中之一,還有印書用墨的問題。
如今大梁在用的墨分為松煙墨和油煙墨,松煙墨即燒松木取煙製作的墨,而油煙墨則多用桐油。因制墨不易,原料也隨著大量制墨而逐漸變少,所以時下用墨都不便宜。
伍子珩亦簡單提到了印書需要用到大量的墨,故此印出的書必然價貴,只怕以之獲利,不太現實,除非只是為了造福廣大學子,以成本價出售,可能買的人還多些。
若是印出書籍價貴,只有少數人買,為了印書而刻出雕版,墨又這麼貴,也許這成本都收不回來。
墨姝不是什麼聖賢,自然沒打算拿自己的錢去造福寒門學子,在後世,油煙墨除了桐油之外,還有另外一樣如今還是價平易得的材料——石油。墨姝前世曾看過相關介紹,這石油制墨不僅出墨多,而且墨色黑亮,雖然算不得上佳,但用以印書卻是綽綽有餘了。
況且時下石油並不貴,反而是許多松林卻已經被砍伐殆盡。相比松煙墨和桐油煙墨,若能將石油的油煙墨製作出來,價格低一半不止。而且用來印書的墨還能省些人工,不用製成墨錠,加上竹紙也比現在的檀皮桑皮紙便宜,這造紙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墨姝因問楊氏:“如今散落各地的墨家的人之中,有原來會制墨的嗎?”
然而楊氏對此也不甚清楚,這些主動聯絡或者墨雲尋到的人,還得等見面時再問過,才知道原本在墨家是幹什麼的。
墨姝想了想。還是去找伍子珩。
這造油煙墨涉及到文昌之事。如今士農工商涇渭分明,地位天差地別,為了出人頭地、彰顯身份,無數人都渴望求學。文房裡所用的筆墨紙硯無一不金貴。如今若能造出便宜的油煙墨來。獲利定然可觀,引人覬覦。
這還罷了。
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