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5)
在1999-2000 年的當口,一份紙媒的新年發刊詞有這樣一段話:“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裡。在這個時刻,我們無言以對,唯有祝福: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一如上海電視臺那位普通新聞編輯的亢奮,陽光衛視的誕生給這個無趣的時代帶來了幾多溫暖的暢想。是的,陽光,總是為執著者照亮前行的道路,總是為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送去溫暖和關懷,就像巴爾蒙特所說:“為了太陽,我才來到這個世界。”
從2000 年伊始,很多心中收藏著人文理想的人走進了陽光衛視。遠在北京的電影製作人周七月得知陽光衛視成立的訊息,是在2000 年8 月的一期《北京晚報》上。此時已經53 歲的他剛剛放棄自己的企業,打算沉下心來重操節目製作的老本行。得知陽光衛視要做中國第一個專業化的人文歷史頻道,周七月倍感欣喜,他覺得自己應該參與進去,為陽光衛視做點什麼。於是,周七月給楊瀾寫了一封求職信,並託人轉交給了楊瀾。這封信幾經輾轉,終於送進了陽光衛視上海節目製作中心——永嘉路387 號的小洋樓裡。
……
但凡是陽光衛視的老員工,都會對上海永嘉路387 號有著極深的印象。這是一幢有著異國情調的兩層聯體式洋房,其建築底層由紅色清水磚砌築,南面中部的大半露臺由水泥砌築。牆面為淡淡的橘黃色,窗框有紅磚鑲邊。大門是阿拉伯風格的曲線形木門,紅漆的木門上鑲嵌著鐵質的橫欄,上下交錯著,捲曲成藤蔓狀的柔美花紋,門前的梯形臺階有五級。洋房的屋頂呈雙坡形,由紅色半露木構架而成。這樣的設計風格,很容易讓外面的人誤以為這是一個三層的小樓。小樓最早建於1932 年,當時是比利時商人魯義士洋行住宅,後來由上海最大的紅色資本家榮家成員之一的榮智勳所有。與這幢小樓相鄰的383 號,便是宋靄齡的故居。當年,宋靄齡與孔祥熙結婚後,就在這裡建造了豪華氣派的西方城堡式豪宅。如今,這些建築已成為那段歷史的珍貴遺存。
收到周七月的求職信,處於孕期最後階段的楊瀾很快給周七月打了電話,邀請其到上海面談。兩人的會面是在楊瀾家樓下的一家真鍋咖啡館裡,這是周七月第二次見到現實中的楊瀾。第一次見到楊瀾,楊瀾還是《正大綜藝》的實習主持人,正在上海主持一個節目。那時兩人的相遇僅僅是擦身而過、匆匆一瞥。如今再次見面,兩人才第一次有所交談。透過這次的談話,兩人發現彼此之間有著很多投緣的話題。
因為年齡、出身等諸多原因,周七月很早便接觸了西方影視界。從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畢業後,周七月進入了北京電影製片廠,職務是藝術創作中心的導演。從20 世紀80 年代起,他參與了多部中國內地與香港以及海外電影機構合作的電影作品,其中就有轟動一時的《火燒圓明園》、《馬可波羅》、《末代皇帝》等,這樣的經歷使他較早接觸到了西方製作的價值起點——人文關照。
1987 年,周七月受美國帕庫拉公司的邀請,來到美國參與《明天早上見》的節目製作。這是周七月第一次美國之旅。然而,他受到的最大觸動不是美國先進的節目製作理念,而是美國鄉村公共廁所裡的衛生紙和水管裡的熱水。他驚詫地發現:在美國,不管地方有多荒僻,公共廁所裡也會提供衛生紙,水管裡也會有熱水流出。周七月用“恐怖”一詞來形容當時經受的衝擊:“到紐約的第一天,就覺得這裡真亮,周圍全是燈。經過中央公園的時候,看到一棵樹,樹上纏繞著很多的小燈泡,真恐怖。”
最美(6)
更早更深地感知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周七月自然具備了普通人不具備的跨界視野。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CBS 製作人蘇珊、主持人丹· 拉瑟以及有著“美國電視新聞第一夫人”稱號的ABC 的芭芭拉· 沃爾特斯先後來到中國採訪,基於對兩種體制和兩種文化的通識,周七月受美方邀請,擔任了“中方顧問”的角色。美國人選擇周七月合作自有他們的理由。周七月出身於高幹家庭,母親王昆是中國著名的歌唱家,早在延安時期就是遠近聞名的“紅歌星”,新中國成立後更因扮演《白毛女》裡的“喜兒”一角紅極一時。父親周巍峙也是中國著名的音樂活動家、作曲家,後來擔任過中國文化部代部長及中國文聯主席。當父母被“十年浩劫”卷裹進去的時候,周七月也遭受了長達13 年的牢獄之災。在“監獄大學”裡苦讀哲學經典,並數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他,又遭遇到日漸開放的年代,周七月擁有著常人無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