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1/4 頁)
也是日耳曼帝國憂愁的根源。他私下對赫維爾說,他遲遲不入侵英國的原因就在於此。“我不想將她征服”他說。“我要與她達成協議,強迫她接受我的友誼,並把正在煽動人們反對我的全體猶太暴民趕出去。”
希特勒仍沒有入侵英倫三島的確定的計劃。西線的勝利實際上是來得太快了,他還來不及為渡過英吉利海峽準備好登陸艇或駁船——連一艘也未準備好。相反,他似乎在等待英國求和。但是,至7月3日,這種希望破滅了:那天,英國皇家海軍突然對停泊在阿爾及利亞港口梅塞爾克貝爾的法國艦隊進行炮擊。戰艦“不列顛”號在13分鐘內沉沒,977人喪生。另外三艘,包括“敦刻爾克”號在內,被重創,人員損失慘重。其餘艦隻脫逃。英國人懼怕希特勒會利用這些艦隻去進攻英國,併為這種恐懼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英國人從敦刻爾克撤退一舉,在大多數法國人腦中都留下了痛苦的印象。這次進攻,特別是它發生在達爾朗海軍上將發誓不將軍艦交給希特勒以後,在法國全境引起了深深的敵意。“英國人背信棄義”一語,已成了咖啡館裡的口頭禪。
此次炮擊也證實了某些人的信念:拯救法國的唯一辦法就是與希特勒合作。不久前簽訂的停戰協定,實際上已將法國本土分成了兩個部分:北部佔領區和南部的維希政府區——以貝當元帥為首。這次炮擊把他阻止副總理賴伐爾與希特勒更加緊密合作的任務變得更加困難了。與此同時,它也使讓·季洛杜及其他法西斯知識分子尋找新的變節者的努力簡化了。阿爾弗雷德·法布林——盧斯在日記中寫道:“英國在一天內殺死的法國水兵比德國在一年內殺死的還多。”
英國在梅塞爾克貝爾鑄成的大錯,他預言,正在加速希特勒的“一個歐洲”的程序。它也把德國元首從他的千秋大夢中驚醒:他一面強調他無力控制法國艦隊或圍困英國皇家海軍,另方面又想迅速與英國解決問題。幾乎完全被內陸包圍的他,被令人吃驚的海上力量的機動性弄得目瞪口呆。海軍的爆炸性的行動加強了他早些時候的恐懼。即使英國艦隊未能粉碎對英國的入侵,它也使艦隊的領袖能在加拿大或澳大利亞建立司令部,從那裡統治海洋。
是談判還是使用武力?他在猶豫不決的痛苦中徘徊。“我決不能放棄”他對普特卡默說。“英國人終究會同意我的看法的。”
但是,當勃勞希契和哈爾德於7月13日飛到貝格霍夫時,他欣然批准了他們制訂的入侵英國的計劃,但在片刻後又抗議說,他不想打他的英國兄弟,不想讓大英帝國解體。流血只會引狼入室,分享戰利品。英國為何仍如此不願和平?據哈爾德的日記記載,他自問自答:“是因為英國仍然存在著俄國會採取行動的某些希望。”
3天后,他釋出了入侵英國的專門指示。入侵的目的在於消滅作為對德作戰的基地的英國。並且,如有必要,將它全部佔領。這次戰役得了一個具有想象力的代號:“海獅”希特勒批准這一計劃的墨跡未乾,便提出了一項他自己的和平建議。“元首將向英國提出一項寬宏大量的和平建議”裡賓特洛甫告訴施密特。“勞埃德·喬治聽到這一訊息後,恐怕會卡我們的脖子!”
7月19日,這一建議出籠了。它開始以嘲笑的口吻攻擊丘吉爾,繼而便威脅說,兩國若打起仗來,被消滅的肯定是英國;最後才是一項含糊其詞的建議:“我盾不出有什麼理由讓這場戰爭繼續下去。”
英國對希特勒建議的回答,首先是由熟悉元首的人帶來的。此人就是現在為英國廣播公司工作的塞夫頓·德爾默。他立時進行了廣播。“希特勒先生”他非常恭順地用德語說,“從前您有時問我,英國公眾的情緒如何?所以,本人今晚擬再次為閣下略效微勞。請允許我告訴您,我們這裡的人對被您稱之為理智和常識所作的呼籲有何想法吧。元首和總理先生,我們將它扔回給您,扔回給您那副散發著罪惡氣味的牙齒!”
夏伊勒是在柏林電臺廣播室中等待著向美國廣播時聽到這節廣播的。他要對此事之影響發表評論。“你能搞清楚嗎?’某人對夏伊勒喊了一聲。“你能理解那些英國傻瓜嗎?拒絕和平建議?他們瘋了!”
羅斯福總統同樣對希特勒的建議不感興趣。當晚晚些時候,他在白宮發表的接受總統提名的廣播講話宣佈,對付極權主義國家的辦法只有一個——抵抗,不是綏靖。狄克霍夫大使向柏林報告說,羅斯福與英國在戰爭的爆發和拖延方面“串通一氣”的一情形,從未像在這篇講話中表述得如此清楚透徹。“英國之方向必不可變,其抵抗必須加強,戰爭必須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