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3/4 頁)
特勒,再次為入侵訂下了時日:一週後,日出前15分鐘。那天沒結束,命運又來干預。空軍的一架輕型飛機在邊境迷航,在比利時降落時墜毀。在那天升空的飛機中,這架最重要:機上有個未經准許的乘客赫爾穆特·萊茵伯格少校。少校身上有個公文包,裡邊塞滿了空襲比利時的作戰計劃。萊茵伯格在焚燬檔案時被比利時軍虜獲。但他透過德國駐布魯塞爾大使館向空軍司令部報告說,他已把計劃燒成“微不足道的碎片,頂多只有巴掌那麼大。”
在驚愕之餘,戈林還焚燒了一疊同樣厚的紙張作為試驗。試驗的結果還不能令他信服。於是,他夫人便建議他用“千里眼”——對一個用過“造雨者”的人來說,這個建議並非不尋常。僱來的一群“千里眼”們異口同聲地說,檔案未存下一片紙片。
他們的報告或許已令戈林寬心——希特勒卻不然。他估計作戰計劃已洩露給了敵人,便下令取消入侵計劃。正確的是他,不是那幫“千里眼”殘留的紙片已足以使比利時人得悉入侵之事。這份情報被送往倫敦,在那裡,人們半信半疑。
例如,哈利法克斯告訴內閣說,“我非常懷疑,這份檔案是否是真的。”
總參謀部同意此說,顯然,這份檔案是預先安排好的。他們沉醉在自己的攻勢中:一支遠征軍在挪威登陸。這個一舉而成大功的想法,使新任海軍大臣非常感興趣。即使上次大戰中他曾有過類似的痛苦經歷,那時,他據理辦事,直到內閣被爭取過去,否決此舉。
希特勒也準備奪取挪威。在此之前,他從未考慮採取這樣的行動——畢竟,這些北歐人,如同在1914年那樣,會守中立的——直到他的盟友斯大林入侵芬蘭,打亂了他的算盤。希特勒害怕,這可能會給盟國以藉口,開進挪威,從北面包圍德國。他批准對入侵挪威的可能性進行研究,但緊急度極低。後來,2月底,令人吃驚的報告送上來了:英國人在斯堪的納維亞登陸迫在眉睫,這使希特勒成了入侵挪威的熱烈的鼓吹者——他擔心,英國若在挪威找到了落腳點,波羅的海便會被封死,他的潛艇便會全部被困。同樣可怕的是經濟威脅。德國使用的鐵礦,半數以上來自挪威和瑞典;鐵礦供應就此告終,他的戰爭經濟便告吹。因此,希特勒便於1940年3月1日下令同時佔領丹麥和挪威。這要有“和平佔領的性質,目的在於用武力保護北歐各國的中立”但是,任何抵抗均“會被可能的手段”擊潰。
時間這個因素令希特勒異常關切。兩天後,他便決定——“在戰爭史上最大膽,最重要的決定”——在入侵西方之前發動進攻。進攻將於3月15日開始。
與此同時,他還設法支撐與他的兩個盟國正在惡化的關係,特別是與俄國的關係,因為它已進入了令人不安的階段。
在征服波蘭不久,兩國便開始就貿易協定一事,展開談判。德國派了個37人的經濟代表團出訪莫斯科;蘇聯派了個更大的代表團回訪柏林——蘇聯代表團帶了個採購機器和軍用物資的貨單,價值15億馬克。德國人目瞪口呆,因為蘇聯人所需的機械和軍備,大都是他們戰爭生產所必須的。結果雙方展開了一場兇狠而長時間的角逐,最後由斯大林本人將之推上高峰。他牢騷滿腹地宣佈,德國人若不讓步,“條約便不簽訂。”
這,希特勒是不能允許的。2月初,他指示裡賓特洛甫致函斯大林,讓他重新檢討對德國的立場。顯然,斯大林(他的頑固的談判已從德國人那裡得到了某些讓步)已醒悟到,他已將他的盟友逼得走投無路(兩個月以前,他的宿敵托洛茨基曾說過:“在希特勒的敗鐘敲響以前,歐洲的許多許多人已被消滅。斯大林不想居身於其中,所以,他機警得很,不願過早脫離希特勒。”
斯大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改變策略,要求停止爭吵。他同意德國在兩年零三個月內交貨,答應在一年半內,將原料交給德國。在所有障礙都被清除後,這份條約於3天后簽字。德國代表團興高采烈。“這份協定”團長報告說,“意味著通向東方的大門已為我們敞開。”
希特勒既高興又寬心。比諸克里姆林宮裡的同事,他更為入神。斯大林是他唯一想深刻地瞭解的世界領導人。他詳盡地盤問了從莫斯科回來的使者,把有關他的盟友的最微小的細節都問得一清二楚。據克里斯達·施洛德的回憶,他不時打斷對方的話,熱情地高喊,“斯大林其人是個殘忍的傢伙,但你不能不承認,他又是個異乎尋常的人。”
這幾乎像是在談論他自己。
解決這個俄國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另一個問題:那年3月,芬蘭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