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4/4 頁)
待咱家的貴客!”愛人楊欣在廚房正在炒菜,探頭看了一下說。
聽得出,話裡不無怨意。
“哼,男人嘛,‘上致君,下澤民’,天天糗在炕頭兒上,還算男人!”坐在裡屋的老太太不懂得年輕人的幽默調侃遊戲,不喜歡聽他們擠對兒子的話,拿來《三字經》裡的兩句話不滿地嘟囔。
楊欣衝姜海河伸舌頭做了個鬼臉兒。
這老太太不簡單。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老太太是以一本《三字經》相夫教子。她不認字,禮易春秋讀不了,唯有《三字經》背得很溜,裡面的道理、故事也講得頭頭是道。她所理解的“夫婦順”、“夫婦從”,就是男人應該在外邊幹大事,女人為男人的事業做出犧牲是本分,而且實踐了一生。姜海河父親抗戰前就參加了革命,一個家全靠她支撐。別看一雙半大“解放腳”,三十多畝地自己耕種,除了一個人幹不了的活兒找孃家哥哥幫幫忙,別的沒求過人。解放後,本該跟丈夫進城享福了,因為年老的婆婆死不離故土,只得仍然在家擔當著“留守”任務。姜海河父親去世後,給婆婆送終,把姜海河弟兄姐妹五個拉扯大的重擔,全落在了她一個人肩上。
她不但自己把《三字經》當金科玉律,教育孩子也言必出此,要求他們會背會講照著做。兄弟們之間有吵嘴爭搶東西的,有貪玩不好好唸書的,有為人做事“不知義”的,她不怒不火,不罵不打,只罰你自己選取相應段落,給大家背誦講解。趕上特殊年代沒辦法,恢復高考頭一年,姜海河以下姊妹三個一齊上了大學。一個女人拉扯大五個孩子,四個上了大學,一個當軍官,三鄉五里誰能比,都說《三字經》裡邊“教五子,名俱揚”的竇燕山也要遜她一籌。
姜海河很崇敬他母親,相夫幹事業,教子成才,雖說不是人們講的政治覺悟,但這種傳統女性美德,一樣是偉大崇高的。回望人生,感到自己為人處世,性格形成,包括知識本領的獲得,母親的“人之初”啟蒙教育影響匪淺。
“還是老孃的炕頭熱啊!”姜海河靠母親身邊坐下,輕輕給老太太揉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