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將被我們踏在腳下。
*****************************************************************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章 一位焦慮症、抑鬱症患者 一
1993年2月,我應邀做一個專題講座。共分三講,2月2日、4日、6日各一講。
每次講座前,我都和與會者進行簡短的交談。第一天講座結束後,在眾多包圍提問的人中有一位善良的中年婦女,她焦灼地問:我愛人有病,到處看也看不好,怎麼辦?
什麼病?我一邊繼續與其他人對話,一邊問。
她答:神經症。
“神經症”是當時一般人還不熟悉的醫學概念,它泛指焦慮症、抑鬱症等多種心理疾病。由於“神經症”這三個字,我在人群中轉頭看了她一眼。
她接著說:前一陣還請過有功能的人給他診治,說他身上有附體。
我給幾個讀者簽完名後,轉過身對她說:免了。
什麼意思?
就是說這種所謂有功能者的治療,對他來講,免了。至於那些人的論斷是對是錯,這裡不做評判。我只是說,你愛人目前不需要這種治療。
那該用什麼方法呢?
主要是常規治療,包括藥物及各種理療,其中很重要的是心理分析。神經症有深刻的心理原因。
她說:我們給他分析了,有時候他承認,有時候不承認。
我說:患神經症是有心理原因的,不願承認他人對神經症的正確分析,也是有原因的。
這位中年婦女激動地說:我看過您的書,我知道,他這樣病是有需要的。他得了病,就把我緊緊地拴在他身邊。這兩年幾乎把我毀了。
我說:你說到這裡,開始接觸到問題的實質了,但還遠遠不夠。要再深入下去,才能看清楚他的全部病因,才能知道如何經過一個耐心、正確的治療過程使其痊癒。
這是我們的第一次接觸。
兩天後,第二次講座時,我在開場白中提到了這次談話。
我問:這位女士今天來了嗎?
她在座位上答:來了。
我說:我對疾病曾經下過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也許會引起某種爭論。我的結論是:大多數人得病,都是在他需要時才得的;一個人生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有著某種“好處”。
這位女士的愛人所得的病以及得這種病的原因,我在她提出第一個問題時就有感覺了。現在,我願意再談幾句。
可以說,我知道你愛人與你的關係在疾病這個問題上是什麼樣子,我甚至可以如實地描述出來。當他用這種疾病來解決他的人生問題時,或說滿足某種需要,或說獲取某種好處,或說調整家庭內的某種關係時,他表現出了一個男子的全部怯懦性;他甚至表現出一個男孩對待母親的心理狀態——威脅,耍賴,各種各樣的心理病態和表演。我不需要問你。現在你點頭了。我不會說錯的。全部細節我都可以想象出來。
如果你給他好處,照顧他,整天陪著他,他得到了一點滿足,但又永遠不能完全滿足;如果你看穿了,點破了,對他採取相反的、嚴厲一點的態度,他往往會用更激烈的病態進行反抗……看,你還在點頭。
這個分析還可以進行下去。整個情形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人為什麼選擇病的方式折磨自己,折磨家人?要分析他的現在,分析你和他的關係,分析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分析他的社會處境,他的人生處境,還要分析他的童年,分析他與母親的關係。
這樣,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才接近或達到現代醫學、現代心理和生理學、現代身心疾病學、現代精神病學、包括神經症學方面的醫學成果。
只此還不夠,還要找到人類在身心疾病面前那種幾乎無法抗拒的規律性的東西。
疾病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做個好醫生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他要有很豐富的醫學知識,還要有醫學以外的豐富的人生體驗。
疾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病外。
這次講座,這位女士特意領來了女兒。她告訴我,她的丈夫叫安子林。她叫呂芬。女兒叫安琪,一個清秀敏感的女孩,初中學生。
呂芬把事先寫好的一封信交給了我。
第一章 一位焦慮症、抑鬱症患者 二
柯雲路老師:您好!
我是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