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男子漢、真英雄!
如今,他成功了。但他一天也沒有停止對真理的追求,因為他心中最深處的夢想還沒有實現。經過一系列規律性的探索,魏文彬清楚地知道,在頻道資源不斷豐富、市場競爭日益加劇、跨地區跨媒體發展和多元化資本進入廣電的大背景下,中國廣電行業大洗牌、大整合的趨勢將不可避免。再過若干年,有實力的媒體機構,將與社會資本乃至外資傳媒巨頭且競且合,合縱連橫,形成幾家全國性電視傳媒,重新分配全國電視市場。在未來的競爭中,魏文彬志在必勝。而且,他的夢想不只飄在中國的上空,他還要把湖南廣電辦成可以與新聞集團、維亞康姆抗衡的國際性電視機構,讓全世界聽到湖南廣電發出的中國強音。
魏文彬的這個夢想,或許可以稱作:“中國的默多克之夢”。
前言·向先行者致敬(1)
——寫在改革開放30年之際
一
2008年11月6日,魏文彬先生入選中國改革報社等幾大媒體與機構在全國範圍內“海選”的“改革之星——影響和推動中國改革30年30人”,在人民大會堂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周鐵農副委員長手中接過了“改革之星”的獎盃。
那天現場觀禮,我有很多感慨。據我所知,這些年他獲過很多獎,有政府獎,也有媒體獎,政府獎他比較重視,媒體獎他就不一定認真對待,有時一笑了之,有時派個手下去給“友媒”捧個場。但“改革之星”這個獎,他親自來領了,而且還比較鄭重其事。他那天收拾得衣光履鮮,格外精神,以至於當他出現在現場的時候,有人驚訝地議論,原來魏文彬這麼年輕。
我想,他是有改革情結的一個人。也許可以這樣說,近30年來,改革的字樣或輕或重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上都打下了烙印,而他心上的烙印,恐怕要比很多人都深得多。他出生於1950年,基本上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78至2008的3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能量噴發的30年,也是他個人生命中最好的30年——28歲至58歲,一個人一生之中最具力量的黃金年華。特別是,改革開放的30年間有兩個重要的節點對他的人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其一是1983年*中央在全國展開機構改革,對黨政幹部提出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要求,年僅33歲的魏文彬因此進入全廳人才“紅榜”,不久即被派往湖南電視臺擔任新聞部主任一職,從科員到副處級,一跳三階,獲得了日後大展拳腳的第一個平臺;其二是1993年,恰在*南巡講話的第二年,魏文彬成為湖南廣電的掌門人,開始引領一輪轟轟烈烈的廣電傳媒改革。他的改革生涯由此可以分為兩截,前半截蓄力,後半截髮力。也可以這樣說,30年的改革開放,他始而是一個受益者,繼而是一個貢獻者,而一個貢獻者通常也不得不是一個“受難者”——改革者總是需要承受比一般人更多的磨難,包括精神的和肉體的。
他因此有足夠的理由珍視“改革”二字在他生命中打下的烙印。
與魏文彬一同獲得“改革之星”稱號的另一位湖南人是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魏文彬和袁隆平並稱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兩個代表,是近十年來湖南人最喜歡對外亮出的兩張名片。但有所不同的是,袁隆平一直享受著絕無爭議的尊崇,魏文彬卻不得不在譭譽參半之中奮力前行。有人認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惠及全世界,而魏文彬的電視觀念卻可能是對人類精神的“戕害”。兩位不同領域的改革者應該是不具可比性的,但這種說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精神的事比物質的事麻煩得多,而文化體制改革會比經濟體制改革複雜得多。
感慨之餘,我對他有了比從前更深的理解,也有比從前更深的尊敬。在他稍稍有些侷促地上臺領獎、接過獎盃臉上露出不太自然的笑容的那一瞬,我甚至忽然感到一種深切的同情。當然我明白,這種同情對一個真正的改革者來說純屬多餘。有一次閒談間,一個部屬提起魏老闆因銳意改革而遭遇的一些挫折,言語間有不平意,魏老闆正色駁道,我不同意你的看法,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個人的一些小小委屈與這個時代的偉大相比微不足道,我覺得這個時代待我不薄,我所得到的遠遠超過我自己的期望,甚至超出了我的想像。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前言·向先行者致敬(2)
這樣的話語,我想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純粹出於政治需要的表白,其中自有一代改革者的真誠。需要告知讀者的一個相關資訊是,本書本來用近兩萬字的篇幅寫了魏文彬的三次官場受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