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因為他們對孩子最重要。不過,在某些時候或情況下,家長會覺得自己缺乏足夠的情感儲備,不能為孩子們提供其所需要的慰藉。這個時候,你應該問問自己:除了希望與你待在一起,什麼也不用說、什麼也不用做之外,他是否還有別的什麼需求。與你在一起,這可能是他對你的全部需求。
家長:
●經歷了不愉快的事情後,如果他請求你的原諒,請接受他拋來的橄欖枝,並盡力忘掉整個事情。
●為他提供庇護,並不意味著你永遠都不理睬他那些你業已發現有問題的行為。
●積極主動,而不要消極等待——預見他的情緒感受,如果你認為他需要,主動給他以安慰。
教師:
●男孩子有時覺得承認自己的錯誤特別難,並且可能會給錯誤尋找各種各樣越來越站不住腳的藉口,而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之中。盡力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干預並寬恕他的過錯,以防他越陷越深。
●有些男孩子指望從學校獲得慰藉,所以,學校要儘量創造一些條件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課堂上討論他們可以向誰、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以及為什麼要獲得慰藉,幫助男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此種需求。
●同伴輔導或志願友伴計劃(指的是英國的學校裡實行的學生以朋友身份幫助其他學生的互助計劃。——譯者注)可以讓男孩子更加願意在學校內尋求庇護。
10。讓他產生歸屬感
每一個人都有覺得自己歸屬於某個地方或者某個人的強烈需求。你兒子最初的需求是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隨著他一天天長大,他自己密切聯絡並認同的朋友、群體和機構越多,他的自我意識就越深入。他與他們和睦相處,讓他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確信自己並不另類。歸屬於某個家庭,某一社會群體或族群,某個俱樂部,某所學校,某個宗教場所,也意味著人們需要他,人們接受他,他是可以被接受的,這會為他判斷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該如何行動提供指引。
如果男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既不歸屬於家庭,也不歸屬於學校,覺得自己被人嫌棄(比如因為遭到他人不留情面的批評),他就可能到別的什麼地方尋求接納並獲得歸屬感。他會向那些壓根兒不想取悅他的男孩子群體尋求庇護,並透過不合法的方式獲得樂趣和地位。
家長:
●給他講你們家族的故事,讓他了解自己及你們的淵源。
●讓他儘可能多地參加家庭活動。
●弄清時尚和服裝何以會成為人們歸屬感的標誌。給他以經濟上的幫助,讓他“融入其中”——如果這樣做符合你的家庭預算的話。
●讓他參加學校組織的義賣會、音樂會等大型活動,使他覺得自己是學校一分子。
●留意他出現“孤獨”的徵兆。如果你的兒子有太多的時間獨處,建議他加入某個體育或社交俱樂部,抑或是某個青年團體。
教師:
●圓圈教學時間(指教師讓學生圍成一圈,進行大量合作性活動和討論,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並感覺受到重視。——譯者注)裡的相似安排,可以強化群體認同,讓每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是班裡的平等一員。
●穩定的分組有助於形成明確的群體認同。對於那些特別脆弱的男孩子,應該儘量減少與其有關的教師和學生的變動與重組。
●那些全年時間裡學生進出頻繁的班級小組(人稱“動盪不安的班組”),需要持續不懈地重建小組凝聚力。
。 想看書來
11。給他的隱私留點空間
我媽媽想知道我的一切,特別是我對事物的看法,這真讓我發瘋,我感到有種被侵犯的感覺。有一天,我衝她大叫道:“別再試圖搞清楚我的想法!”
擁有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是成長以及走向自我獨立的一部分。成長中的男孩子需要這些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做父母的不應該因為兒子試圖劃出專屬於他自己或者完全排斥其進入的“領地”的邊界而感到不悅。這個專屬的“領地”可能涉及他的身體,可能是他的臥室、他的社交生活,也可能是他的性生活。如果發現他在作為其隱私地的臥室裡看各種各樣的雜誌,你不應該將之告訴其他家庭成員或者朋友。
那些有著隱私要求的小男孩,可能會盡力阻止父母和老師碰面,這倒不一定是因為他們要隱藏什麼,他們可能只是需要一點自己的空間而已。
家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