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縫製而成,唐缺家貧,唐張氏只能尋來狗皮自己依樣縫製,雖然說不上好看,但也照樣暖和。
門外正下著今冬以來最大的一場雪,天地之間鵝毛般的雪花紛紛揚揚,煞是好看,這樣的大雪在飽受全球變暖之苦的後世裡實在是難得一見。
身前雪花飄灑,放眼處群山素裹,晶瑩剔透,唐缺本是在書房裡憋的久了,聽嚴老夫子講經聽的是頭昏腦漲,此時乍見如此美景,身上雖打著寒噤,但心胸卻為之一闊,反手帶上書房門後就向外跑去,因這場好雪激起的童心發作之下,他跑步間的路線就很不規則,有意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腳印,間或還回過頭來仔細看看自己的傑作。
書房內,嚴老夫子透過微微開啟的窗戶縫隙看著漸漸遠去的唐缺,見到他這般孩子氣的動作後,鬢角斑白的老夫子忍不住摸著下頜的長鬚無聲一笑。
在村學裡第一次見唐缺時還是柳浪鶯啼的盛夏,轉眼間可就到了瑞雪生兆的寒冬,時間過的真是快呀!
老人對於時間的流逝總是最為敏感,更何況是嚴老夫子這樣最宜傷春悲秋的文人?想及於此,他心下就難免湧上幾分時不我與的傷感,只有在想到唐缺的課業時,這份傷感才被沖淡下去。
教了幾十年的書,從縣學到州學,經手而過的弟子到底有多少,嚴老夫子自己都記不清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一生中最得意的弟子竟然會是在這個年紀,這麼個荒僻的小地方遇到。
從《兔園冊府》到《千字文》,到《文選》的“詩”“賦”兩卷,再到眼下開始學習的《論語》,唐缺這個弟子用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別的蒙童們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課業,這樣的進度實在讓自小就以聰慧知名的嚴老夫子也為之驚歎。
但最讓嚴老夫子滿意的卻不是聰慧,而是唐缺踏踏實實的勤力,教書幾十年,小時聰慧大而不佳的例子嚴老夫子見的太多了。但在課業上能像唐缺這般用功的卻實在不多,書山有路勤為徑,對於讀書人而言,這才是治學晉身的根本。
正是這份勤力和聰慧打消了嚴老夫子對於唐缺開蒙太晚的顧慮,只要他能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求學態度,又何愁不能追回前面耽誤的時光。想起唐缺剛進村學時自己所說的話,嚴老夫子隱隱覺得當日程式化的訓誡極有可能在眼前這個弟子身上得以實現。
晉時的周處投身東吳二陸門下時,年紀該不比唐缺小,最終不也成了一代名臣?
想到這裡,目送唐缺遠去的嚴老夫子臉上由衷的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只是這笑容卻沒能保持太久,就變成了一聲長長的嘆息。
得賢才而授,這是古代讀書人的三大樂趣之一,何況他嚴老夫子一輩子幹的就是教諭的職差。能在退居鄉里,老之將至時遇見唐缺這樣的學生,這又該是怎樣的機緣?可惜呀,唐缺的進境之快竟使師徒間的這段緣法僅僅只能保持半年。自己就不得不想辦法把他送走。
第二十六章 走出山村的機會 〈上〉
作為僅次於進士科的科考第二大門類,明經科對學子的要求絕不僅僅只是誦唸,通解五經,它更要求的對經義的理解與掌握。而隨著時光的流逝,五經也已不再是單純的五本書,而早已化身為五種專屬專門的學問。
《五經》自誕生之日就成為讀書人必學的典籍,尤其是經過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儒家的正統地位之後,五經就成了讀書人必須仔細研讀的書目。六百多年來,無數人用功於此,早使《五經》成為系統而複雜的科目。
譬如《春秋》原本,經孔子刪定後只有一萬九千多字,連兩萬都不到,但到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前,《春秋》就已有了《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這三個有名的解讀本,其中僅僅是《左傳》一本就有十三萬字之多。
再譬如《詩經》,在西漢初年時針對本經的理解就已經有了齊、魯、韓、毛四家詩的分歧,隨後一代代的先學在研讀過程中又有了許多新的成果;再譬如《尚書》,且不論書本身的詰屈聱牙,單是版本就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之辯,這兩種尚書篇目不等,內容也不一樣;而以上的舉例之中,還不包括五經中奧義最深的《易經》。
士子學習《五經》,朝廷科試時測試《五經》,要求的不僅僅是對本經的掌握,也包括前人對《五經》研究成果的學習與掌握,總而言之,這絕非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而隨著《五經》的傳承,對經文的理解與學習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流派的分野,縱然嚴老夫子早已對經文字身滾瓜亂熟,